東北網齊齊哈爾3月29日訊 陽春三月,乍暖還寒。可在泰來縣的田間地頭,農民們支大棚架、篩床土、打抗旱水源井,處處呈現著忙碌的場景。
正在扣水稻育秧大棚的平洋鎮新建村村民王海軍,邊用鉗子固定著棚架邊說:“今年國家又提高了水稻最低收購價格,這對咱稻農來說是最大的鼓舞,一定要甩開膀子大乾一場。”據了解,王海軍今年水稻種植面積發展到149畝,新增旱改水面積9畝。他說:“咱農民居家過日子得會算賬,種啥效益高、來錢快咱就種啥,就拿去年來說,我要把剩餘的9畝旱田改成水田,我媳婦說啥也不讓,秋後一算賬少收入1萬來塊,今年沒等俺提,她就說改。”
“同樣是種地,種一畝水稻相當於2畝玉米的收入。”正在打機電井的克利鎮紅旗村村民鄒景全說。據介紹,鄒景全去年新增旱改水42畝,選種了白稻8畝,畝產達650公斤,畝實現純收入達1200多元;而種植的60畝玉米,實現總產達3.6萬公斤,畝實現純收入不足600元。他說:“種玉米收入低不說,灌溉也比較難,旱年頭得澆4、5遍,灌溉時吃住在田間,蚊蟲叮咬受苦又受罪;種水田好管理、收入高、省勁,今年把60畝旱田全改成水田,預計年可增收3萬多元。”
泰來縣農業局副局長龐學利說:“受市場影響,水稻價格高、產值高,而且旱澇保收,風險小;旱田雖然投入少,但產出低、風險大,從收入上看種一年水田相當於種兩年玉米,農民都算增收賬,所以旱改水積極性非常高。”
“十年九旱”的泰來縣,通過多年的努力已探索出了一條“以稻治澇”、“以稻治旱”、“以稻治鹼”的成功之路。2011年,該縣水稻種植總面積發展到了93萬畝,實現總產達60萬噸,產值達18億元。
今年,為增加農民收入,這個縣實施了米稻引領工程,加大了旱改水工作的推進力度,成立了水稻產業化專題推進領導小組,制訂了《水稻產業化專題推進方案》,為提高水稻種植科技水平,這個縣已成功舉辦水稻科技種植培訓班140場次,授訓達2萬人次,提高了稻農的科技種稻水平。同時,這個縣還加大了旱改水資金的投放力度和規模,目前這個縣已發放支農貸款達7億元,確保了旱改水工作的順利實施。該縣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還趁熱打鐵,幫全縣農民算了對比賬:在經濟效益上,開發水田雖說當年每畝田間工程投入500元,加上生產成本500元左右,扣除這些成本後,頭一年純收入可實現400-600元,但從第二年開始就有賬可算了,經濟效益遠高於旱田;在抗災能力上,旱田收益波動較大,發展水田是抗旱除澇保增收的好路子;在市場需求上,全球災害頻發,水稻市場需求量肯定會越來越大。算清了對比賬,農民發展水田生產的熱情日益高漲。
據了解,今年泰來縣還將計劃新增旱改水面積10餘萬畝,農民可實現增收8000萬元,包括境內農場水稻面積,全縣水稻面積將達到12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