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0日訊 題:油城大慶“二次創業”成功轉型——《回眸發展路 喜迎黨代會》系列報道之七
記者 侯巍
|
大慶,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是一座以石油、石化和高科技產業著稱的新興城市。50餘年來,大慶累計為國家貢獻原油21億噸,累計上繳各類稅金2萬億元。
大慶以輝煌的成就向“十一五”揮手告別,現在,又以嶄新的姿態邁步向“十二五”進發。回眸大慶,地方經濟以年均26.6%的速度遞增,在原油4000萬噸穩產、油價高位運行的情況下,2011年首次超過油經濟,油與非油經濟比重調整到47.2:52.8。經濟總量實現翻番,從1000多億元快速邁進2000億、3000億俱樂部。全市財政收入達到97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44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1.8倍和2.9倍。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300元。大慶在全國地級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躍昇到第11位。
這一連串的數字卷寫大慶的輝煌,更是大慶人不畏艱苦,超越前人,向人們展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具體展現。
|
“二次創業”取得重大勝利
大慶是因油而生、因油而興的資源型城市。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隨後掀起了石油大會戰,拿下了大油田,稱之為第一次創業。1992年,大慶高新區奠基,標志著大慶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二次創業”正式開始。在歷屆大慶市委班子的帶領下,大慶接續產業迅速壯大。
最主要的標志是,資源型城市轉型邁出重要步伐,接續產業發展實現質的飛躍,經濟結構調整實現歷史性突破,非油經濟比重首次超過油經濟。在“二次創業”之初,大慶地方經濟幾乎是從零起步,從1991年的10.9億元發展到2011年的1426億元,增長了130倍,特別是過去5年,地方經濟以年均26.6%的速度遞增,在原油4000萬噸穩產、油價高位運行的情況下,2011年,首次超過油經濟,油與非油經濟比重調整到47.2:52.8。非油經濟即便扣除石化部分,地方經濟總量在龍江仍能排在第二位,高出第三名齊齊哈爾300多億元。非油經濟首次跨過“半壁江山”,為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產業結構已打破“一油獨大”的經濟格局,正向以石油工業為基礎,以石化工業為主導,以現代農業、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務業為支柱的“1+5”產業格局轉型。
最突出的成就是,全市經濟總量呈現跨越式增長,綜合實力大幅躍昇。地區生產總值從1991年的198.5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3740億元,增長了18.8倍,特別是過去5年,經濟總量實現翻番,從1000多億元快速邁進2000億、3000億俱樂部。全市財政收入達到97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44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1.8倍和2.9倍。地方經濟創造的財政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70%,稅收佔一般預算收入比重達87%、比2006年提高11個百分點。累計上繳中央財政2184億元、上繳省級財政436億元。大慶在全國地級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躍昇到第11位。
最受益的群體是,人民生活得到了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1年的1453.5元提高到2011年的22500元,增長了15.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1年的638元提高到2011年的9300元,增長了14.6倍。2011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06年的4.1:1縮小到2.4:1,提前達到全面小康標准。
|
現代宜居城市框架拉開
大慶,幅員2.1萬平方公裡,總人口360萬,耕地1000萬畝、草原1100萬畝、濕地960萬畝、水面440萬畝,有“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國溫泉之鄉”之稱。大慶秉承“現代、自然、生態、宜居”理念建設城市。形成了“組團組群布局、森林湖泊相隔、快速通道相連、湖在城中、城在湖邊”的城市空間特色。擁有廣場、生態園100餘處。
|
經過20年的建設,特別是近5年,最顯著的變化是,城市框架拉開,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形象提昇,由功能單一的石油礦區發展到功能完善的現代都市。通過系統規劃、整城建設、縱深管理、重點開發,啟動規劃建設了366平方公裡的慶東慶南慶西慶北“四個新城”,實施城建項目188個,完成投資1406億元,新增城市建成區65.6平方公裡、佔全部建成區的35%,城市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兩大機場通航,江海聯運港投用,大廣高速通車,現代化的鐵路東站、西站、哈大齊城際快鐵正在建設,五年新建城市道路480公裡、農村公路2560公裡,27條快速路通車,62座橋梁立起,現代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北方交通樞紐城市、龍江西部“門戶”正在形成。
|
文化建設風生水起
近年來,百湖大地文化建設風生水起,文化體制創新、文化事業惠民、文化產業開發、文化精品打造,走在了全國的前列。2005年,大慶在全省率先闢建黑龍江(大慶)文化創意產業園。以此為突破口,文化產業在“十一五”期間實現跨越式發展。黑龍江(大慶)文化創意產業園先後吸納新華(大慶)國際石油資訊中心、國際動漫城、聯想科技城、北國之春夢幻城、百湖藝術群落、黑魚湖國際藝術村、黑龍江新媒體產業基地等分園加盟。通過“捆綁式”申報,2011年成功躋身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行列,成為“十二五”期間文化部重點扶持的10大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之一,首開黑龍江省文化產業園區晉級“國家隊”先河。目前,園區總佔地面積18平方公裡,投資規模達到781億元,初步形成文化創意、能源資訊、動漫原創、IT創智、文化休閑等五大產業群。
|
投入80多億元,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百姓盡享“文化盛宴”。“十一五”期間,大慶市建成歌劇院、博物館等大型文化設施46項,城區文化設施人均擁有量超過1平方米。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油田歷史陳列館建成以來,接待游客400多萬人。奧體公園、市圖書館、西城體育館等將於今年建成。城市規劃館以高科技的演繹,展示了未來大慶的美好前景,吸引市內外游客爭相前往。
文化精品迭出的大慶,先後榮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荷花獎等省級以上大獎190多項。話劇《地質師》、大型舞蹈詩劇《大荒的太陽》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等獎項。長篇小說《慶典》、《月亮上的篝火》入圍茅盾文學獎。電視劇《鐵人》榮獲全國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電影《鐵人王進喜》亮相第20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
高新區建設“異軍突起”
1992年4月高新區誕生,是大慶“二次創業”的起始標志,更是“二次創業”的領頭羊。近年來,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始終保持在40%以上。2011年,實現生產總值457.4億元、工業增加值365.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2%和45%,其中工業增加值接近大慶地方工業經濟的50%;全區現有各類企業2836家,其中工業企業841家,規模以上企業115家。全區現已開發53.61平方公裡,一座集產業經濟、商貿流通、科研教育、休閑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城區已初具規模。
高新區的服務外包產業園得到快速發展。園區規劃佔地面積60萬平方米,是商務部、信息產業部、科技部聯合認定的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區。當傳奇類游戲全國排名第一的《逐鹿中原》注冊用戶達一億九千萬、在線活躍人數達200多萬時,玩家們也許並不知道,這個游戲的開發公司就坐落於大慶服務外包園裡,納奇網絡開發有限公司2010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0.4億元。
目前,大慶市服務外包產業園區入駐企業達435家。經過幾年的發展,形成了石油石化外包服務、金融外包服務、雲服務、物聯網及嵌入式系統、創意設計服務五個特色產業板塊。2011年園區實現營業收入61億元。業務領域涉及石油石化、金融保險、商業物流、影視娛樂、管理諮詢等20多個行業。大慶市服務外包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已經成為接續產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揮手作別“十一五”,激情展望“十二五”,2012年,注定是重要的節點。大慶,這座位於松嫩平原上新崛起的年青城市,正以他獨有的姿態邁步向現代化國際化都市挺進,這座擁有360萬人口的都市,正以他獨特的面貌向世界展示自己自信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