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松花江黑龍江段乾流治污見成效——《回眸發展路 喜迎黨代會》系列報道之八
2012-04-11 16:14:13 來源:東北網  作者:張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松花江漁民喜獲豐收。

  東北網4月11日訊 題:松花江黑龍江段乾流治污見成效——《回眸發展路喜迎黨代會》系列報道之八

  記者 張強

  “爸爸,快來看呀,爺爺釣上來一條魚,個頭真大。”在松花江哈爾濱段濱江鐵路橋附近,玩耍的小女孩宋語諾興致勃勃地蹲在水邊看爺爺釣魚,臉上綻開了笑容。而在他們身邊,釣魚和拾蚌的人還有不少。

  在松花江的另一段,同江市橫江口向陽灘,漁民曹同海的臉上同樣綻開了笑容。這裡是松花江與黑龍江的交界處,曹同海和伙計們按老理拜了河神,高聲呼喊,出船,開始新一年的收獲。天空陰沈,下著蒙蒙細雨。一網下去,曹同海原本陰沈的臉立刻有了笑容,不僅魚多,而且還有條四五斤重的大鯉魚!

  有著30多年釣齡的哈爾濱市居民李鳳春也同樣綻放笑容,自今年開江以來,李鳳春幾乎天天都到江邊垂釣,收獲頗豐。他說,這幾年松花江保護得好,截流使水位上昇後,江裡的魚多了起來,除了鯉、?、鰱、草等常見魚種,鯽花、?花、胡羅等名魚也能見到,釣到大一些的鯉魚、?魚也不再是稀罕事。

  據李鳳春講,他是在江邊長大的,聽父親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松花江水草豐茂,水裡的冷水性魚類有100多種,經政府部門確定的就有79種,比如:松花江名魚“三花五羅”全能看見。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松花江污染嚴重,加上水量較少,魚的數量及品種大幅減少。

  據了解,由於過去長期污染治理不夠,“十五”末松花江陷入嚴重污染狀態,加之隨後發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讓這條東北三省區的母親河傷痕累累,一些江段難見魚類。

  “十一五”期間,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冶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2007年5月,在哈爾濱召開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部際聯席會議上,環境保護部周生賢部長提出讓松花江休養生息,促進全流域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穩定。這是在國家層面首次提出讓水環境休養生息,是給江河湖泊以人文關懷,不斷減輕其污染負荷,恢復生態系統的活力。作為乾流所在省份,黑龍江多措並舉給予松花江充分的人文關懷,讓其休養生息,使松花江經歷傷病和痛苦後再現盎然生機。


 

漁民反映,現在松花江中的魚味道好,個頭大,十分受歡迎。特別是鯰魚、狗魚的出現,這些魚專門吃小魚,說明松花江水質變好了,適合它攝食的魚就多了。

  治污提速 不讓一個項目掉隊

  松花江乾流在黑龍江省長度939公裡,流經60個市(縣),流域面積近60%,流域人口佔全省70%,流域內經濟總量佔全省70%。同時,松花江是我國第三大河。乾流從黑龍江省肇源縣出發,在同江市匯入中俄界江黑龍江,也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國際河流。

  “頭些年,跑大船的有句話,‘喝松花江的水得黑骨病’,說的就是污染嚴重。”曹同海回憶說,開江魚一燉,滿屋子“六六粉”味兒,熏得人都呆不住,更別說吃了。

  黑龍江省環境保護廳廳長李平告訴記者,為還給當地人民一條清澈的母親河,“十一五”期間,國家將松花江污染防治作為全國重點,每年組織流域內二省一區召開一次高規格部際聯席會議,專題研究松花江水污染防治。作為下游地區,黑龍江省積極履行地方政府責任,有序推進松花江污染防治工作。省政府把松花江治污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專門成立了以省長為組長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實行領導包推進、地區包總量、部門包責任的“三包”責任制。副省長於莎燕公開表態:“力爭不讓一個項目、一個地市掉隊,保證全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項目按期保質建成投產達效,向國家和龍江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為了將松花江治污與監管法制化,黑龍江省出臺了《黑龍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進一步完善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規體系。一些地市人大把治污工作列為專項視察和執法檢查,還將治污進展納入紀檢委行政效能監察范疇,實施提前問責。

  對治污進展緩慢的地市,黑龍江省實行主管副省長逐個與“一把手”約談制度,並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僅2009年,就有5個地市政府的主要負責人被約談,有效推進了全省治污工作。齊齊哈爾中心城區污水處理擴建項目治污任務重、進展緩慢,如不按期完成將直接影響全省治污成效,副省長於莎燕和環保廳廳長李平定期到現場督辦,使項目在北方冬季高寒、施工期短的情況下在半年內建成,創造了“松花江速度”。


 

在松花江黑龍江省同江段,許多漁民忙著捕撈江魚。這些江魚個頭大,品種多,很多絕跡多年的珍貴魚種現身松花江,甚至對水質十分敏感的烏蘇裡白鮭也已經大量出現。

  強化監管 抬高門檻擋住污染源

  為有效推進松花江治污,黑龍江省建立了多部門聯合督察推進機制,省政府責成環保部門牽頭、發改委和建設廳配合,組成聯合督察組,采取“廳長包地市、處長包項目”的辦法,深入各地市和企業,現場幫助解決治污中存在的問題,3年開展聯合檢查200餘次,有力推動了治污項目建設。

  黑龍江省環境保護廳污染防治處處長馬健說,為推動治污項目建設,環保部門不惜拿出殺手?——“區域限批”,即暫緩審批區域所有新增水污染物項目。對全省13個地市中的7個地市實行了這項措施,各地迅速整改,籌措資金推進治污。

  據統計,黑龍江省近5年累計退回、暫緩審批和否決重大建設項目116個,關停取蹄污染企業1130家,限期治理1416家,確保企業廢水達標排放。目前,全省抽查可能有問題的排污企業總超標率由過去的88%下降到18.6%。

  針對松花江流域產業布局環境風險高、黑龍江省提出了“力爭不發生,發生能控制,污染不蔓延,確保不入江”的工作原則,重點防范環境風險,黑龍農藥化工被關停,中煤龍化哈爾濱煤化工、黑化集團得到妥善處理。

  為監管跨界河流水質,環保部門還在全省實行江河水質“黃橙紅”三色警戒,將松花江重點支流斷面監測情況定期通報轄區政府,對5個劣五類斷面提出了黃色警戒。


 

  多方融資 兩增一減水質提高

  “三花五羅”再現松花江,是松花江流域治污取得的顯著成效,這些成效得益於沿江大量污水廠建成並形成減排能力。

  “十一五”期間,黑龍江省環保投入大幅增加,並建立了穩定的資金投入渠道。列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116個項目,計劃投資77億元,全省實際完成治理項目520個,累計投入污染防治資金達到124億元,是規劃項目總投資的1.7倍。

  多渠道的投資使全省污水處理廠建設同時大幅增加。污水處理廠由原來的6座發展到53座,日處理能力從45萬噸發展到290萬噸。目前,所有省轄城市全部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城鎮污水處理水平較“十五”末期提高30%,松花江流域水質得到得以顯著改善。據對黑龍江省松花江流域55個河流斷面的最新監測,流域內水質達標率比“十五”末提高了23.63%。

  據黑龍江省環境保護廳統計,“十一五”期間,黑龍江省松花江流域116個治污項目累計新增COD削減量13.32萬噸,超額完成五年污染減排任務。

  黑龍江省環保廳副巡視員孫慶民說,由於俄羅斯對松花江水質高度關注,省環保部門積極與俄遠東4個州(區)簽署了環保合作紀要,通過對中俄界江、界湖進行聯合監測,促進兩國環保合作全面昇級。最新監測顯示,松花江同江出境斷面主要污染物高錳酸鹽指數達標率超過90%,受到俄方好評。

  生態回歸 還母親河清澈原貌

  現在曹同海到江邊打漁,已經不從家裡帶水了。“現在水質一年比一年好,江水燒開了就喝,不用從家裡帶。放心,松花江水該是啥味兒,我一口就能喝出來。”他說。

  “誰來給松花江水質的變化做個鑒證?魚和水鳥是最好的檢驗員。”黑龍江省三江環境監測站站長宋男哲對記者說,由於松花江冰封期長達近半年,魚類能過冬纔能有大魚出現,這就對水中溶解氧濃度有很高要求,這也是國際通行的水質評價指標。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同江斷面溶解氧濃度穩定在一類水體標准。

  記者采訪時,釣魚者都表示,現在“三花五羅”很常見,比較珍貴的鱘魚、青魚、鰲花也不少見。

  黑龍江省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馬波鑒定了很多漁民捕到魚的照片,馬波看後十分興奮,“漁民捕撈的魚就有大量的烏蘇裡白鮭,這魚又叫兔子魚,是冷水魚,對環境非常敏感,只能在清水中生存,如果水質有污染的話是不會出現的。這麼多的烏蘇裡白鮭出現,水質肯定非常好了。”“另外,漁民捕撈上了狗魚鯰魚,這些魚是吃小魚的,說明松花江裡適合它攝食的魚多了,處在食物鏈上端的狗魚就多了,也能充分說明水質變好了。”

  松花江規劃實施以來,松花江流域的濕地得到了明顯恢復和保存,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丹頂鶴等逐年增多,再現北大荒的原始風貌,為三江平原國家商品糧基地穩產高產提供了生態保障。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多次視察黑龍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在松花江治理效果顯著,水質明顯改善後進一步提出,要使松花江成為全國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的樣板和探索環保新道路的示范區,促進全流域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穩定。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要求黑龍江省要繼續加大治理力度,總結經驗做法,爭取“十二五”期間作為典型在重點流域推廣。

  黑龍江省長王憲魁提出,“十二五”期間要繼續推進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全面改善支流水環境質量,不斷提高乾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通過加強環境保護,推動黑龍江省綠色發展、綠色崛起。

  “十二五”期間,黑龍江省將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為重中之重,認真落實“十二五”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計劃總投資約150億元,重點解決污水處理廠覆蓋率,重點水體不能滿足水環境功能要求,畜禽養殖業導致的面源污染問題。按照長遠規劃,到“十三五”結束時,松花江全流域的環境質量將基本恢復到三四十年前水平,再現東北三省“母親河”的生態原貌。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