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0日訊 每年500餘起犬傷人的治安案件,給哈爾濱市許多家庭帶來不幸,並進而引發鄰裡糾紛。而犬傷人帶來的心理『後遺癥』,遠比肉體的傷害要嚴重得多。
19日,記者專訪了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博士、教授郝春東。郝教授說, 《哈爾濱市養犬條例》實施以來,哈爾濱市城市環境得到了較大改觀,因大犬傷人引起的糾紛明顯減少。過去,哈醫大一院口腔科每個月都有三四十位被狗咬傷的患者就診,而今年4月以來就診量大大降低。哈爾濱市人大審議通過的《哈爾濱市養犬條例》是對犬分類實施管理的,這個條例的出臺是有事實根據的,是經過充分調查研究的。
郝教授分析,作為寵物的一種、作為人類的朋友,養犬有一種精神撫慰作用。但大犬咬傷、咬死人的事例不勝枚舉,教訓是慘痛的。狗咬人從病理上來看是一種肉體傷害,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會給人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一項曾在哈爾濱市被狗咬傷的市民中層開的心理研究調查表明:多達50%以上的被狗咬傷者不敢再與動物接觸,多達30%的被狗嚴重咬傷者不敢上公共場所,更有部分傷者不敢離開家,與人交往的主動性及自信心部分喪失,形成膽怯的性格。對於兒童來說,這種心理和精神上的傷害會是終身的。
責任編輯: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