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龍江省學者最新研究顯示:寒地黑土是養生長壽寶地
2012-05-10 10:06:26 來源:生活報  作者: 劉鳳梧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5月10日訊 “龍江地處高寒之地,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竟高出全國近1個百分點,這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王宇的觀點是,地處寒冷地區的黑龍江省是中國的長壽省份之一。

  每年春暖花開之時,面對我省大批去海南“候鳥式”過冬的人群紛紛返鄉現象,身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國家首批健康管理師的王宇都會給予密切關注。在新近一篇即將發表的論文《黑龍江省地域養生優勢與資源整合——以五常市為例》及相關研究中,她和她的研究生張琪歷數龍江人遷徙海南過冬的利與弊,大膽提出“候鳥式”生活方式暗存健康隱患;黑龍江作為我國緯度最高的省份在地域養生方面優勢獨特而明顯。

  寒地養生首次得到系統闡述

  崔家善論述要點:

  ●寒地因氣候寒冷,可阻止病菌繁殖,少有疾病傳播,並有益於增強人們的忍耐力;

  ●人生活在寒地,早餐以飲奶為主,促進肌體對鈣的吸收,有助於健康,患有慢性病的風險相對較低;

  ●寒地冬季相對漫長,降雪淨化空氣,為戶外運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王宇研究地域養生理論並進行系統闡述,萌生於寒地養生這個概念。“其實,學術界論述寒地養生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王宇說,“但從養生學角度對此進行系統論述,特別是關於寒帶黑土養生度假旅居地的論述,應該始於崔家善。”

  崔家善是我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研究員。在2010年10月的《學術交流》雜志上,他的論文《“寒地黑土”是世界上最宜人的養生度假旅居地》正式發表,這是他專訪諮詢20餘位醫學、養生、體育、地理、氣象、統計等方面的專家而得出的結論。

  省委書記吉炳軒閱後進行了批示,“應深入研究一下這個問題,鼓勵學術爭鳴。”2011年4月,由省社科聯組織、我省高校及理論界的8位專家學者參加的研討論證會召開,王宇是與會專家之一。

  研討會上,大家形成的共識是,北方人有北方人的養生方式,南方人有南方的養身方式,寒地養生大有可為。

  我省環境宜人、綠色資源豐富。

  海南“候鳥式”養生並非人人適合

  論述要點:

  ●多年的地域環境造成北方人特有的體質,如耐寒不耐熱、喜乾惡濕等,突然驟昇到零上30℃以上,急劇的溫度變化使不少北方老年體弱者無法承受,而出現心跳氣短、乏力等癥狀,或回東北後極易感受風寒導致舊病復發。

  ●風濕病、痛風病人不適合海南生活。

  崔家善的研究結論引發了王宇教授的深入思考。

  王宇是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系77級學生。留校工作多年後,她的研究視野轉向了養生保健方面,1999年獲得省科技信息獎的“中華食療數據庫”,就是她帶領團隊得出的傑作。用專業眼光判斷,王宇認為,“寒地適宜養生論”必須引入醫學分析視角纔有更深入的餘地。從此,王宇和崔家善開始了研究上的合作。

  實際上,王宇一直在關注著我省大批老年人去海南過冬的現象。據不完全統計,這個人群足足有13萬人之多,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從表面上看,秋冬季節前往海南避寒,春夏之時再回龍江躲暑,這絕對是富裕起來的北方人非常“時尚”的養生方式。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事實上北方的水土為什麼卻留不住北方人呢?


  王宇再一次翻開了中醫經典。“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黃帝內經》中的這句論述是說人要遵循和諧於天地日月四時的變化,只有這樣纔能健康長壽;古籍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之說,這些都是“天人相應觀”的理論基礎。

  現代醫學認為,長期生長在一定環境中的人,從遺傳基因到生活方式都適應了本地區的環境,形成了一種與該環境匹配的體質特征、身體機能。尤其是東北地區,多年的地域環境造成了北方人特有的體質,如耐寒不耐熱、喜乾惡濕等。遇上突然驟昇零上30℃以上急劇變化的溫度,不少北方老年體弱者無法承受。“他們一到三亞因炎熱而汗出,陽氣外泄,反倒出現心跳氣短、乏力等一系列癥狀;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許多老人回到北方後長時間不敢走出家門,因為環境的突變極易讓人感受風寒而導致舊病復發。”

  王宇總結,海南地區空氣濕度達89%、降水多,因而風濕病高發,故有風濕病的老年人不適宜長時間在海邊居住。另外,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的疾病,而絕大多數海魚都含有大量的嘌呤,食用海魚等海產品會引發和加劇痛風病。

  “並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適合海南‘候鳥式’的生活,其中暗藏的健康隱患還沒有廣為人知。其實,就在龍江本地養生未嘗不是一種最佳的選擇,我們倡導就地養生。”王宇建議。

  龍江長壽之省揭秘

  王宇論述要點:

  現代科學對於生物和環境之間關系進行過一系列研究,結果表明,低溫使生物細胞的新陳代謝過程變慢,生命反而因此延長,而高溫的情況則正好相反。黑龍江省氣溫雖然較低,但並不是極寒地區,其自然環境並非不適宜人類生存。低溫使人體新陳代謝減慢,從理論上講更有利於長壽。

  王宇所言地域養生理論是基於一個新發現的事實——我省是中國的長壽省份之一。

  據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黑龍江省65歲以上老人佔全省總人口的9.23%,2008年全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為1.1億,佔全國總人口的8.28%。由此可見,我省65歲以上老齡人口竟然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95%。這表明,地處寒冷地區的黑龍江省是當值無愧的長壽省份。

  當前,許多人認為氣溫偏低會影響人體健康,可長壽的人為什麼會在地處高寒地區的黑龍江省較多出現?

  通過對比研究發現,愛斯基摩人生活在世界最寒冷的地區,長年奔波在冰川雪地,年過50歲還具有青春期的面容和活力;而生活在非洲的馬曬族人,雖然其生活方式(游牧生活)及飲食結構與愛斯基摩人相似,但他們的平均壽命卻很短。

  有人認為,寒地易患心腦血管等疾病,但研究發現,在北極圈內生存的愛斯基摩人並沒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發生,除飲食和情志因素外,氣候也是其中重要因素。“我省也有地方病,但不像熱帶疾病一樣致命或致人殘疾;寒地由於氣候寒冷,冷得足以阻止病菌和害蟲的大量繁殖,因此,很少有較大規模的傳染疾病擴散。”王宇說。

  此外,我省是大森林省份,這些綠色資源對人大有益處。2010年夏天,王宇前往伊春五營調研。一走進郁郁蔥蔥的紅松林,撲面而來的松香讓人呼吸暢快、心曠神怡。王宇解釋說,松樹、杉樹中含有單?類物資,可促進人體免疫蛋白的增加;植物中散發的一種芳香氣態物質,是可止咳、止哮喘的天然藥物。

  王宇說,“森林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是城市的10-30倍,可致血壓下降,情緒好轉,具有鎮靜、催眠、治療失眠的功效,同時能增進食欲、促進血液循環,能使紅血球和血紅蛋白含量增加,利於治療貧血、減少疫病。據實證踏訪,我省延壽縣的自然地理彰顯了神奇的福山壽山地貌、廣袤的森林覆蓋、超高的空氣負氧離子、獨特的礦泉水資源和難得的磁場環境五大特色。據統計,2010年該縣8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5884人,佔全縣總人口的2.2%,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兩倍多,是我省最長壽、最延壽縣域的典型代表。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