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的話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表大會精神,推進實施『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發展戰略,本報今起推出大型報道《貫徹落實黨代會精神·記者走進基層》。本報記者將深入到火熱的生產生活一線,用細膩的筆觸展示各地各行業在建設富強龍江、文明龍江、和諧龍江、大美龍江、幸福龍江進程中的新思路、新氣象、新經驗、新作法,以期紮實推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更大發展。
五月龍江,處處一派春播春種繁忙景象。和煦的春風中,記者深入基層,現場感受糧食大省的『春之舞』。
14日,在肇源縣立陡山良種場水田示范區,記者看到,5000畝連片的稻田,碧水連天,4臺乘坐式高速插秧機正在田裡『突突突』地忙著;車身後一排排嫩嫩的秧苗已立在水中。良種場書記劉興霜興奮地對記者說:『多虧省農委工作組幫我們及時更換了不配套的農機具,全場水田整地和築埂比往年整整搶回了8天的寶貴時間!你看這插秧機乾的活兒,又快又好,多帶勁兒,照這速度,再有三五天,全場的水稻插秧就全完事了!』
原來,春耕伊始,由省農機局局長鄭聯邦帶隊的省農委下基層『抓三農促發展』工作組進駐肇源後,發現該縣立陡山良種場、二站鎮、肇源鎮三個水田示范區由於水田機械相對落後,築埂機的動力輸出不配套,大大降低了整地和築埂效率,嚴重影響插秧進度,就馬上聯系相關廠家。在他們的協調督促下,廠家免費為這三個水田示范區更換了8臺沃爾聯合整地機和6臺水田築埂機,總價值20多萬元,解決了三個示范區5萬多畝水田的春耕生產問題。
類似的故事,在這個春季,在廣袤的黑土地上不停地上演,伴隨全省春耕生產的大好形勢,一幅省農口機關乾部和科技人員大下基層與農民同甘共苦攻堅克難保春耕促春播的動人畫卷漸漸明晰……
大下基層 5000人奮戰生產第一線
15日,記者走進省農委。偌大的機關許多辦公室都鎖著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謝永堅說,『人都在田間地頭吶,各處室基本上只留一兩個人「看家」。』
省農委主任王忠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工作,每年都召開常委會議或專項會議進行部署,組織開展百名乾部和農業科技人員下基層『抓三農、促發展』活動,是我們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做好三農工作的一個具體舉措,在農委已是連續第四年了。雖然我省糧食生產已實現『八連增』並取得了『雙第一』的成就,但穩步提高糧食產能和農民收入,仍要發揮好農業部門的引導和科技人員的指導作用。由於今年春耕生產面臨著超乎尋常的壓力和挑戰,早在3月13日,我們就召開動員會對下基層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抽調38個處(局、室、辦、站)232名乾部組成6個工作組,深入到除大興安嶺之外的12個市對春耕生產進行全面督導。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閉幕後,針對部分地區春播進展慢的實際,又立即召開黨組會議,成立由委裡領導為組長的十一個春耕生產督導組,從4月26日起,深入到12個市,與六個下基層工作組共同對春播生產進行全面督導。
土壤缺?嚴重,生產成本增加,氣溫回暖晚——面對如此嚴峻的春耕生產形勢,面對糧食大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神聖使命和1800萬農民兄弟生產致富的熱切願望,農業乾部坐不住了。從4月26日起,省農委黨組書記、主任王忠林帶領農機局、綜合處、經管總站、辦公室的同志,連續19天工作在基層,行程1.3萬公裡,深入11個市27個縣(市、區)和62個農民合作社;省農委巡視員王兆斌,整整20天『馬不停蹄』地往返奔波在『責任區』——綏化市112個鄉鎮、248個村屯的田間地頭,每天行程達數百公裡。白天督導,晚上開會,然後整理材料直至深夜……
在農委領導感召帶動下,農委乾部和科技人員都行動起來;截至記者發稿時,全委機關乾部和事業單位科技人員共下基層近5000人(次),足跡遍布61個縣(市、區)。
攻堅克難 春耕春播逆勢飄紅傳捷報
——5月10日,農業大市綏化傳來喜報:10個縣(市、區)全面保質保量完成了大田播種任務,比歷年提前五天。
——5月16日,全省春旱最重的齊齊哈爾市傳來消息:抗旱保種成效顯著,春播春種進展順利,大田播種接近尾聲。
經過全省上下以及省農委六個下基層工作組、11個春耕生產督導組的艱苦工作,全省春耕春播生產經受住了種種不利影響的挑戰,逆勢飄紅傳出全勝捷報:全省春耕生產實現了動手早、結束期也早的目標;大田播種、水稻育苗、扣棚、插秧等各個生產關鍵環節均比歷年提前2~3天,各種農作物全部播在豐產期。
雖然60%的耕地受旱、但大田播種依然如期完成的依安縣農業局局長王仰波由衷地對記者說,『要沒有省農委春耕督導組,我們的形勢可沒這麼樂觀。』
傳統旱區齊齊哈爾市今春遇了難——全市耕層土壤?情基本都在種子萌發所需濕度70%以下,重旱區土壤濕度不足40%,乾土層厚達15~20厘米,根本無法春播春種;雪上加霜的是,老旱區『龍甘泰』這樣,以往很少乾旱的其他縣市也如此。對這些缺少對抗嚴重乾旱經歷和經驗的縣市來說,挑戰之大可以想象。
由省農委副巡視員李世潤帶隊的春耕督導組了解這一情況後,真問真管真幫忙。經與省氣象部門溝通,督導組得知5月12~14日齊齊哈爾市將有一次較明顯降水過程的重要信息後,立即與訥河、依安、克山、拜泉、甘南等受旱嚴重地區溝通,提出了先?後播的方法搶在雨前將大豆播完。考慮到預計降水量大約10毫米,只能濕潤5厘米左右的耕層,而壟上乾土層厚達15厘米以上,督導組提出各縣一定要在雨前,迅速用拖拉機帶動刮土板、大方子,將壟上乾土層刮掉10公分,確保雨後濕土層與底?相連。李世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那情景真像全民會戰。各縣電視臺在主要時段滾動播出我們的建議,村裡「大喇叭」不停地廣播,縣鄉村乾部始終和農民一起在地裡奮戰。』
類似的事例太多。針對大慶市農民采取膜下滴灌技術種植玉米導致土壤『白色污染』問題,工作組及時向農戶推廣訥河市使用玉米紙筒育秧擺栽機的成功做法,不僅有效解決了乾旱地區玉米種植增溫保?難題,還充分提高了水稻智能浸種催芽溫室及育秧棚室的利用率,實現了玉米種子工廠化浸種催芽和育秧的栽培技術革新。
發展生產 撲下身子經驗思路帶回來
『通過下基層,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省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勢在必行,也任重道遠,我省農業在裝備條件、基礎條件、組織化程度以及技術條件等方面還有許多亟待完善與提高的地方,我們許多農民對科技種田的認識還參差不齊,培訓引導教育的任務還很重。』采訪中,省農委副主任白祥和的話,說出了大家的共同心聲。
由於旱情嚴重加之機械裝備不足,西部一些旱區的農民種地非常辛苦。要先把田壟豁開澆水,再施肥撒種覆土鎮壓,這樣的場景讓督導組的同志深深震撼:時至今日,農民兄弟還要如此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看到一個個現代化大農機作業合作社在春耕春播生產中馳騁黑土、大顯身手,工作組的同志深感欣慰。
白祥和深有體會地說,省農委下基層『抓三農、促發展』活動的深入開展,對農民有貢獻,對春耕春播生產有促進,對我們鍛煉乾部、轉變作風、樹立形象的收益更大,實實在在地提高了廣大乾部和農業科技人員的思想認識水平、政策理論水平和處理問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