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8日訊(記者 侯巍) 徐洪霞,大慶油田礦區服務事業部物業管理二公司八百?物業管理三處環衛班班長。現年47歲的她,20年來始終堅守在環衛一線,默默踐行著“髒了我一人,潔淨千萬家”的行業精神,面對自己的榮辱與得失,坦然淡定,執著無悔,用熾熱的愛與責任,詮釋了對環衛事業的執著追求,創出了平凡崗位上不平凡的業績。2003年至2005年被評為局勞動模范、局“三八紅旗手”,2005年被評為物業集團“環衛形象大使”,大慶市“十佳城市美容師”,被譽為“大慶環衛戰線上的鐵人”,2006年榮獲“全國能源化學系統先進女職工”、局“優秀共產黨員”,2007年被評為大慶市“十五”期間20位有影響力人物之一、局“新時期五大標兵”、省勞動模范、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2008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
1990年,在農村長大的徐洪霞,帶著對生活的美好憧憬隨著丈夫來到了大慶,丈夫的體貼和一對雙胞胎兒女的降生,讓這個幸福的家庭處處充滿了溫馨與歡樂。然而,正當一雙兒女剛剛一歲多的時候,1992年6月3日,丈夫不幸在鑽井隊因公殉職。噩耗傳來,徐洪霞頓感像天塌了一樣,萬念俱灰,精神和生活都陷入了崩潰。丈夫所在的單位為了照顧她們母子生活,安排她按集體職工就業。就這樣,27歲的徐洪霞走上了環衛崗位,而這一乾就是18年,至今也沒有離開。
走上工作崗位的徐洪霞,深知這份工作來之不易,飽含著組織的關懷與溫暖,更飽含著自己對丈夫愛的延續。她在心裡默默地對自己說:“一定要象愛丈夫一樣愛這份工作,要乾好,決不能辜負組織對我的關懷和照顧。”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了乾好這份工作,她用柔弱的身軀扛起了生活和工作兩副重擔,一邊照顧年幼的一雙兒女,一邊起早貪晚,清掃除塵。這期間,為了工作,她不只一次地把孩子綁在床頭上;還是為了工作,她忍著悲痛讓公婆把孫子接到了海倫老家,直到高中畢業纔把他接回來。就是這樣,再大的困難她都是自己扛著,從不向組織提出照顧。好心的姐妹們勸她,你一個在職工人,家裡又是這種情況,還是換個清閑的崗位吧,何苦呢?她卻淡淡地說:“有了這份工作不容易,不能再給組織添麻煩了,再說這麼多年都有感情了,更不想換了”。
“不換崗,就乾環衛工一直乾到退休”。這是徐洪霞上崗後發自內心的一份承諾。認准了這個理,她對環衛工作特別地上心,特別地認真。在別人眼裡看似再小不過的幾片紙屑、落葉,一些垃圾、塵土兒,但在她的眼裡,就是擱不下這些,所以每天除了把這些“面上”活搞徹底,還將犄角旮旯處都清掃一遍,適逢下雨天,她就用手撈出水裡的垃圾;下雪天,她就吃住在單位,隨下隨掃,無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日復一日地堅持,雖然負責的是老樓,但總是那樣潔淨光亮,每次檢查都獲得好評。一份耕耘一份收獲,2005年,徐洪霞被評為物業集團“環衛形象大使”,之後又獲得管理局“新時期五大標兵”、省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等稱號。徐洪霞“出名”了,一時間家喻戶曉,就連小區的孩子們見到她都能喊出名字,好心的同事為她高興,悄悄暗示她,你都當標兵了,這回不一樣了,趁機換個崗吧,說不准還能弄個“官”當當呢。可徐洪霞依舊說:“當了標兵,我還是我,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環衛崗位上一直乾到退休”。
八百?小區4-3#樓,緊挨著市場,衛生差成了管理處的老大難。徐洪霞知道後,主動找領導承擔了該樓的環衛工作。第一天上崗,她真的嚇了一跳,這棟樓太髒了!從單元門到住戶家門貼的全是小廣告,樓道牆壁上到處是蜘蛛網和亂寫亂畫的污跡,樓外犄角旮旯處還有糞便。徐洪霞端來洗衣粉水,用鋼絲刷一扇門一扇門地刷洗;用橡皮把樓道裡的污跡一塊一塊地擦掉;用拖布杆綁個小笤帚,清除樓道頂棚上的灰塵和蜘蛛網;用筐把地面多餘的土運到低窪處填平;一一撮走了所有的糞便。半個月後,4-3#樓終於換了新顏,住在這樓裡20多年的單大娘說:“你可真能乾,樓乾淨了,心情都好。”
2002年10月,徐洪霞當上了環衛班長,按常理當班長了,就不用承擔分擔區任務了,可徐洪霞主動為自己分了一份不比別人少的活兒。2006年,徐洪霞當上標兵了,管理處領導主動找她談話,讓她不要再承擔分擔區任務了,可是她說,“勞模是在勞動中產生的,還應該到勞動中體現,脫產了還怎麼當勞模”。她所負責的八百?8區和9區總共30多棟樓148個單元,她每周都要爬2、3遍,3000多個樓梯,一年下來光鞋爬壞了5、6雙,就是這樣,每天晚上回家都得6、7點鍾,遇上搞會戰或臨時突擊任務,就更沒點了。別人都說她是“比男人還能乾的女人”,可這是在環衛崗上,回到家裡就蔫兒了,女兒經常開玩笑地說:“媽媽,我怎麼覺得你掃地時就像頭牛,回到家裡就像一個只羊呢”。多年的辛苦勞作,徐洪霞落下一身的病,手腕處骨節突出,手指變得粗大,有時連端起一盆水都感到吃力,到了冬天還時不時地咳血。
從小就開始乾農活的徐洪霞,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行行都有小竅門。在別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清掃工作,在她眼裡卻有著豐富的內容,她經常向姐妹們講,“可別小瞧掃地這個活,一樣有大文章可做”。姐妹們不信,她就將自己精心研究制作的幾件“寶貝”拿了出來,一個是用撿來的地毯頭、線腳墊剪成寬條,固定在長方形木板上,再安個拖布杆後制成的清積水的用具,用上它路面的積水就不能從掃帚縫裡漏出去了;一個是用尼龍絲袋子抽成絲,密密地綁在掃帚上,就制成了一個掃細灰塵的工具,春、夏、秋三個季節都能用,既省力又好用;還有一個是用有尖的鐵絲綁在木棍上,制成了一個清理灌木叢中雜物的好幫手,有了它,大家再不會紮傷刮壞自己的手了。這些經過簡單改造的“家伙什兒”,一一演練後,姐妹們都服了,都紛紛學著做了起來。
光這些還不滿足,她發現姐妹們工作量都差不多,可就是有好有壞,有快有慢,細心觀察後,她覺得主觀上與用心程度有關,但客觀上也存在著方法不當問題。她想,要是有一個統一的清掃口訣就好了,想著想著就開始乾起來,只有小學文化的她哪會編口訣呀,但她知道怎麼乾又快又好,於是她就將先乾什麼、後乾什麼、怎麼乾,都一一記錄下來,然後找來姐妹們一起研究編流程,邊弄邊實踐,就這樣一個252字的《清掃經》就出臺了,姐妹們讀著、做著感覺特方便。她還把自己多年的工作實踐總結概括為“四字工作法”即勤、精、細、情,還提出了“五員工作定位”,這些看似經驗,但實際上就是她工作的真實寫照。
徐洪霞環衛班是2007年以“徐洪霞”名字命名的班組,班裡39人都是女同志,除了她自己全部再就業人員。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何況是39個女人的集體,管理起來談何容易。
劉亞賢是一名再就業人員,2007年被分到徐洪霞班組從事環衛工作,這之前單位多次向她提供環衛就業機會,她都礙於面子沒有就業,後來實在呆不下去了,就硬著頭皮上班了。由於習慣了自由自在生活,一下子被管著,著實有點受不了,就有意無意地和徐洪霞頂嘴。一次,徐洪霞檢查她的分擔區不合格,就批評了她,她一下子就急了,衝著她大喊,“哪裡不乾淨,掃個地還能象洗臉一樣呀”,還借機將對崗位的不滿都統統發泄在徐洪霞身上,不善言語的徐洪霞什麼也沒有說,而是默默地拿起工具一點一點地又清掃了一遍,劉亞賢覺得很不好意思。2008年8月,劉亞賢拔牙怕見風受感染,想休息沒有人頂替,又不好意思找徐洪霞,徐洪霞得知後,主動提出替她打掃分擔區,一直到她病好。這件事後,劉亞賢像變了個人似的,工作特認真,再也沒讓徐洪霞操心過,不但如此,劉亞賢還主動參加班組會戰和一些義務勞動,還和徐洪霞一道在九區建起了班組臨時休息室,並動員丈夫從井隊找來廢舊的電纜線、燈具、散熱器、椅子等,把休息室裝修得更舒適。劉亞賢在2008年底還被評為事業部百名環衛之星。
徐洪霞愛崗位,愛小區,更愛小區裡的人們。八百?8區9區的住戶,誰家是孤寡老人,誰家有生活困難,誰家老人行動不便,徐洪霞都了如指掌。走在小區裡,看到老人提著重物,她就主動幫忙,看到住戶在搬秋菜,她會搭把手,看到有人行走困難,她會扶一下。在她眼裡,住戶就是她的親人,幫幫忙是應該的。9-6-4-101的趙大爺,9-16-4-301的秦大娘和9-13-1-402的張大娘,都是徐洪霞的幫扶對象。2009年秋天,徐洪霞帶著姐妹們照例來到趙大爺家擦玻璃、清洗排煙罩,邊乾活邊聊天,無意中聽到趙大爺說,樓前晾衣架處路面不太好,雨後特別泥濘,大家晾衣服總要踩一腳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徐洪霞立刻帶人拉來200多塊彩磚,利用兩天多的時間,一塊一塊鋪好,趙大爺感慨地說,這姑娘心眼就是好使。秦大娘和張大娘兩位老人身體都不好,兒女又不在身邊,只要有空徐洪霞就到家裡坐坐,適逢過年過節,她總是去市場買點水果蔬菜,帶著班裡姐妹們去秦大娘和張大娘家看看,幫老人打掃一下衛生,陪老人聊聊天,兩位老人十分感動,逢人就講,“徐洪霞就跟俺的姑娘一樣。”
20載春秋、7000多個日日夜夜,徐洪霞以汗為墨,執帚為筆,無怨無悔地堅守在平凡的環衛崗位上,以對事業的無限追求,對崗位的無私奉獻,對家園的無比熱愛,書寫了一名普通環衛工人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