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以大美大愛精神助推龍江道德高地建設
2012-06-21 12:14:29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以大美大愛精神助推龍江道德高地建設

  哈爾濱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徐德榮

  哈爾濱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徐德榮。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公民的道德水平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近一個時期,張麗莉、高鐵成、謝尚威、郭肖歧、王世偉、荊百歲等時代楷模的“最美”事跡,弘揚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著當代中國主流道德觀念,充分展示了具有龍江特色的大美大愛精神,將具有優良社會文明的黑龍江再次推向全國道德建設高地。如何以大美大愛精神助推龍江道德高地建設是當前我省思想道德建設領域十分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一、不斷完善反映時代特征和龍江特色的道德規范體系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用來調整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一種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道德規范體系是我們觀察和衡量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尺,也是人們思想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目標。當下,我國道德規范體系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裡,體現在社會主義榮辱觀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承接人類傳統文明和東西方優良道德的基礎上,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就公民對國家的道德義務、公民如何待人、公民與公民之間應當如何相處、公民對待生活和自身、公民對待職業活動的道德規范作了精闢概括。它不僅體現了道德的先進性與道德的廣泛性的統一,還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道德的統一。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高度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時代性和實踐性,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明導向,對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氣和道德高地,具有重要意義。

  龍江大地英雄輩出,源於黑龍江這塊黑土地上孕育、生發,綿延不絕的“黑土魂”。廣袤的原野、茂密的森林、肥沃的土地造就了龍江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內涵。以“闖關東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大興安嶺精神”等為代表的龍江精神,就是支橕現當代龍江人生存與生活活動的“黑土魂”。這種精神的核心至少包括四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海納百川精神、團結友愛精神、開拓創業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張麗莉等時代楷模的英雄事跡和高尚品德,都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民族深厚的道德積淀,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沃土,是我國社會思想道德主流的真實寫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詮釋,是龍江精神品性的自然流露和集中體現。因此,以大美大愛精神助推龍江道德高地建設,需要不斷完善反映時代特征和龍江特色的道德規范體系,從而為道德高地建設提供取之不盡的精神動力。

  二、充分尊重道德行為主體的主體性

  道德的本質是利他,道德把群體性的存在當做個體存在的價值延伸。因此,道德建設的關鍵在於個體道德的內化。追求道德需要人的內心自覺和主觀努力。道德修養主要依靠主體自身,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正如孔子所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當今社會公民德性的養成,需要積極引導道德行為主體能夠表達真實的身心感受,纔能使其在自身之外自覺地表現出自身的德性,從而“推己及人”。同時自身之外的道德也必須適應主體自身的德性需要,纔能為主體所接納和內化。當前,加強龍江道德高地建設,要注重道德行為主體的內在道德需求,從道德行為主體的自身層次出發,使道德建設目標和內容切合不同層次道德行為主體的需要;要改變傳統的自上而下的道德灌輸方式,化道德建設為道德行為主體的主動要求,積極幫助道德行為主體理解道德,引導道德行為主體自覺參與;從道德行為主體的日常生活、職業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出發,緊緊抓住培養道德行為主體的道德素質這一中心環節,將外在的道德行為規范轉化為道德行為主體的內在自律要求。

  三、進一步健全道德評價體系

  道德是一種軟性約束,不具有法律的強制性和行政的指令性,要靠道德行為主體的自覺和社會道德評價體系來維系。道德評價是道德行為主體依據一定的道德准則對自己、他人或社會群體的行為的品質作出的是非善惡判斷,它對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道德評價要把握社會整體的道德理想和目標,以社會共同的道德理想為標准對道德行為進行是非、善惡、美丑的評判,促使道德實踐主體根據道德評價的指向進一步增強遵守道德規范的自覺性。其次,道德評價要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傳播社會核心價值觀,引導人民群眾參與公民道德建設。特別要鼓勵和支持一切有利於培養人的道德情感、提高人的道德素質、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實驗和嘗試,並將成功的經驗以制度形式確定下來,持久地開展下去,形成長效機制。要善於發現和挖掘那些不事張揚的大美、大愛,激濁揚清、凝聚共識、引領風尚,不斷呼喚勇敢和向善的力量。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努力傳播科學理論和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大力褒揚體現時代精神的道德行為和高尚品質,激勵人們積極向上,大膽追求真善美。第三,要引導群眾積極開展道德評議。道德評議是人民群眾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的創造,具有組織和發動人民群眾進行自我道德評議、強化道德教育、促進道德水平提高和社會風氣好轉的作用,是引導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公民道德建設實踐的有效途徑和載體。可以通過道德評議將公民道德建設與公民道德生活民主自治有機結合起來,抓住那些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采取耐心疏導、民主討論、平等交流的辦法,在潛移默化中解決糾紛、化解矛盾、緩和人際緊張關系,讓人們在參與道德評議中實現道德素質的共同提高。

  四、努力營造有利於道德高地建設的社會支持條件

  首先,要有制度保障。要完善司法保障和行政法規,讓公德行為者能夠享受應有的人身和利益保障。只有將人本理念具體化,體現在維護公民生存和發展等基本權利的細微之處,纔能形成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和諧社會氛圍,從而增強全體公民履行道德義務、培育個人道德品性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其次,要加強社會信任建設。道德的基礎是信任,信任的基礎是誠實,也就是說,道德的基礎是“真”,其次纔是“善”和“美”。喪失真實性的道德是虛偽的,虛偽的道德會加劇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不信任就喪失了道德的對象,道德的主體就無所作為,道德與社會的關系就不能對接,道德既不能再救社會,也不能自救。第三,要以良好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是引導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黨的作風體現黨的性質宗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的興衰成敗。黨風、政風、民風緊密聯系在一起,其中黨風是最根本的。黨風正則政風清,政風清則民風淳。要改善社會風氣,必須先改善黨政領導乾部的作風,抓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實現良性循環。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應該落實到黨和國家的制度建設與實施方針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實到各級領導乾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去。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