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大勇閃耀人性光輝 大愛詮釋教師精神
2012-06-21 12:18:43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大勇閃耀人性光輝 大愛詮釋教師精神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 李慶霞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李慶霞。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2012年5月8日,這是一個因為一位年輕教師張麗莉而被黑龍江人乃至於被全中國人銘記的日子。當一輛失控的客車衝向學生的危急時刻,麗莉本可以站住或者後退,她毫不猶豫地衝上前去,奮力推開學生,自己卻倒在車輪下,瞬間發生的事情根本容不得她去想、去選擇,她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出於一種本能,一種人性中閃爍的愛。那一瞬間爆發的勇敢與忘我讓很多人久久為之震撼!危機中來不及思索的本能動作,將生命的最美時刻綻放在世人面前。剎那間的行動,反映了人性的光輝,詮釋了教師的精神。人的生命是無價的,面對危難,她不去考慮生死、權衡利弊,而是選擇了義無反顧!她用行動演繹了中華民族的師德之魂。可是有如果,作為教師,我多麼希望,上蒼不讓你成為這個英雄,你依然守著你的學生,教他們知識,扶他們成長。可是,沒有如果,也不能假設,在學生需要你的那一刻,你爆發了生命累積的全部愛的能量。你摘下翅膀,送給學生飛翔。麗莉老師在救人的一剎那,不會想到人性是什麼,也不會想自己這是哪種教育感召下的付出。但這正反映了人性的光輝,也體現了教育的偉大。

  雖然從未謀面,我第一次看到麗莉的照片便感覺到她的纖弱、可愛,純淨、美麗。麗莉是一個陽光女孩,她有細膩的心思,她會精心地裝扮。麗莉懂得尊敬師長,她稱呼老師們為“親愛的”,她覺得同事們都是一家人,腦海中都是兄弟姐妹,手足之情流淌於無聲,麗莉把學生們稱為“寶貝”,這是她深愛著孩子們,胸中溢滿慈母情愛。麗莉在平時的小事中積累了對教育事業的情懷,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所謂的“小事”都做好,實際上我們就已經挺起了教育的脊梁。作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我們雖然平凡,但是我們有理由拒絕平庸。麗莉日常工作點滴證明:可以平凡,更可以高尚。你醒來寫下的一句“我還能當教師嗎”讓多少人心酸淚湧,讓多少人愧疚汗顏。麗莉的壯舉展示,教師不能平庸,人性需要偉大!學生們需要張麗莉!在這樣的老師身上,學生感受和學到的是無私、大愛。當今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學生群體,內心越來越多的是對老師說教的質疑和背叛,最為匱乏的是對他人的信任和關愛。麗莉老師用自己的行為,在所有學生面前實踐了無私與愛的教育。張麗莉捨己救學生的大勇大愛大美,所體現出來的教師精神,再次證明了教育學中的一條最基本的原理:教師素質的核心是教師精神,教師精神的內核是教育愛。這種愛主要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喜歡與關愛,對教育事業的敬重與投入,對學校與講臺的向往與奉獻,對人民的愛,對民族和國家的無私奉獻與忠誠。

  當我們今天坐在這裡座談張麗莉老師大愛情懷時,我坦言我感慨良多,我的心裡充滿對她的敬仰、感動、牽掛與祝福。與此同時,我也在不斷地叩問自己:張麗莉老師何以在瞬間反應超越了人在心理學意義上的趨利避害之本能?又何以引起社會如此大范圍的關注與感動?毫無疑問,只有心靈的高貴,纔能外化為行為的高尚,纔能在剎那間迸發出超越保護自我生命安全的行為。這是高尚靈魂的表現,與世間的喝彩或作秀等事全無關系。當人們已被膨脹的欲望和誘惑緊緊包裹著,心靈的高貴已經成為奢侈品、行為的高尚被人們不屑一顧時,當小商販們見利忘義、食品問題時時處處威脅著人們的安全時,當小悅悅被碾人們不但沒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冷漠地離去時,當人們為愛的缺失而迷茫時,當人們對道德滑坡深感懮慮時,當人們對八零後的社會擔當產生懷疑時,張麗莉卻用瘦弱的身軀在生死考驗面前做出了大義的抉擇。面對此舉,無視被卡車反復碾壓的小悅悅的18個冷漠的路人,你們不感到慚愧嗎?遠遠看著老人摔倒,而不願上前扶助的大學生,你們不感到汗顏嗎?開車撞人,還要置人於死地的藥家鑫們,你們不感到羞恥嗎?事不關己,閑事莫管,漠視別人的生命,人心不古,已成為人們可以平靜接受的現實。張麗莉,就是對冷漠和自私的最好抨擊,在生死關頭,她捨生忘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義無反顧地奮力搶救危難中的學生,以英勇無畏和大愛之舉,向世人展示了為人師表的精神風貌和崇高的人性光輝;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人民教師的神聖職責,詮釋了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譜寫了人民教師的英雄贊歌。

  作為一名教師,麗莉的精神不僅震撼了我們的心,更激勵我們向她學習,學習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愛生如子、積極樂觀的精神。麗莉,你是哈師大的驕傲,是龍江人的驕傲,是全體教師的驕傲,是這個時代的驕傲。學生需要張麗莉,因為你是一屢陽光,將溫暖和關愛灑進孩子們的心田;學校需要張麗莉,因為你是一顆蠟燭,體現了作為教師的責任和擔當;社會需要你,因為你是一團篝火,將人間的真善至美點燃。張麗莉用她的行為再次告訴我們:愛是這個世界的光,蕩滌塵埃、驅逐陰霾,給社會和世界以希望,讓人們在希望中成長。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