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關於向張麗莉等英模群體學習的一點兒思考
2012-06-21 12:23:04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關於向張麗莉等英模群體學習的一點兒思考

  哈爾濱工業大學媒體技術與藝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副主任 陳月華

哈爾濱工業大學媒體技術與藝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副主任陳月華。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近一個時期以來,以張麗莉為代表的一系列彰顯大美大愛龍江精神的事跡一直感動著溫暖著全國人民,感動著溫暖著龍江人民,更感動著溫暖著廣大教師。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在被張麗莉老師事跡所深深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總的體會是,麗莉老師以她一貫的道德存養和危急時刻果敢的行為詮釋了世上之三美??人性之大美、師德之大美、龍江之大美。

  一.人性之大美 

  麗莉是一個大寫的人。麗莉老師的事跡讓人們深切感受了人性之光輝,人性之大美。儒家認為人與生俱來具有善性明德。孟子講“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當看到有小孩子要掉到井裡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產生驚聳擔心憐憫之情,之所以會這樣,不是要和這個小孩的父母結交情,也不是故意這樣表現以此在鄉裡朋友面前邀取名譽,更不是因為討厭小孩子的哭聲,而完全是出於人善良的本性。所以說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善端,如果沒有這四種善端就不是人。然而,我們知道,人性善良,人有明德,但是,人又有與動物相差無幾的欲望。《禮記·禮運》當中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飲食男女是人之大欲、樂生懼死是人之本能,當這些本能的欲望和善性之間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能以人性之善超越本能之欲,方顯人性之大美。

  麗莉老師在危急時刻奮不顧身忘己救人的躍身一衝,正是彰顯了人性的光輝,體現了善性的大美。這感天動地的義舉絕非源自一時之衝動,而是源自她平時的道德存養之功。從媒體的報道中我們看到,麗莉老師平時就是一位積極進取、充滿愛心、善待他人的人,“做一個溫暖他人的自己”這句班訓是她人生信念的自然流露。從這裡我們看到,麗莉老師把溫暖他人作為自己存在的一個價值取向,很顯然,這是一種基於“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的人類之大同情,而不是基於一己之利的小私慮。正因為麗莉老師始終存養著人的善性明德,所以,5月8日晚危急時刻麗莉老師那躍身一衝,不過是她善美人性的自然輝發。據麗莉的同事敘述:“當時,張老師是面對著車輛(注:這表明麗莉當時對於可能發生的危險是十分清楚的),她離學生有一米多遠,如果她想躲,只要閃一下就行了”。但是,麗莉沒有閃也沒有躲,而是選擇了衝,這躍身一衝是她在當時情景下踐行“溫暖他人”信念的必然選擇。

  麗莉老師以她一貫的道德存養和危急時刻果敢的行為詮釋了什麼是一撇一捺大寫的人。相比之下,我們看到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理想缺位,道德迷失,行為失范;一些人善良的天性被膨脹的私欲所遮蔽掩蓋,甚至被扭曲泯滅,見死不救,損人利己,甚至爭奪相殺。兩相對比,“80後”麗莉老師的大美人性愈加顯得光芒四射,溫暖寰宇。

  二.師德之大美

  麗莉是一位教師。麗莉老師的事跡讓人們深切感受了師業之崇高,師德之大美。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天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之一。中國自古就有尊師重教之傳統,古人常將“天地君親師”並提,對老師的尊重僅次於天地國君父母雙親,《禮記》中講:“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禮書告訴我們只有在兩種情況下國君不敢把臣當作自己的臣下來對待:一種是當臣充當屍(古代祭祀儀式中扮演被祭祀者的那個人)的時候,另一種情況就是當臣下做自己的老師的時候。《禮記》還告訴我們,即使是向天子講授課程,老師也不面朝北以對南面之尊(天子)。這一切讓我們看到了古人對老師的尊敬,憑什麼對老師如此尊敬?就因為老師是塑造人的。如果說醫者仁心是職業的內在要求,同樣,師者厚德也是職業的內在要求。如果“傳道、授業、解惑”者自己沒有純厚的道德,何以為人師表?怎麼能培養出德纔兼備的人纔?

  麗莉是一位“80後”非正式編制的年輕教師,但她卻以自己富有的精神世界照亮了她並不富有的物質生活,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教師的價值追求。28歲的麗莉老師以她平時對學生對同事點點滴滴的愛和危急時刻的忘己救人,詮釋了師道之崇高,師德之大美。

  麗莉事跡被媒體報道後,哈爾濱工業大學很快掀起了向張麗莉老師學習的熱潮,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們深深地被麗莉老師的事跡所感動,我們也問過自己,假如我們面臨當時的情景,我們能不能做到像麗莉老師那樣毫不遲疑地忘己救人?大家普遍感到,在這位“80後”年輕教師的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70後”“60後”“50後”“40後”學習之處,“天命之謂性”(《中庸》語),能否存養和發揚上天賦予人的美善德行,與年齡沒有必然聯系。無論多大年齡的人,無論多高職位的人,無論多大名聲的人,都可以從張麗莉老師身上學到寶貴的東西,所以,學習張麗莉不應該是一時一段的,應該是常態化的自覺行為。

  身教重於言教,善良可以傳遞,美德可以輻射。相信麗莉老師的美善品格,會感染更多她周圍的同事和學生,會感染更多佳木斯人,會感染更多龍江人,會感染全國人民。

  三.龍江之大美

  麗莉是一位龍江人。麗莉以她作為龍江普通一教師的平凡與偉岸,詮釋了什麼是龍江人的大美大愛。麗莉的事跡誕生在黑龍江絕非偶然,“最美女生”、“最酷爸爸”、“最帥小伙”出現在黑龍江亦絕非偶然。《禮記》講:“天地溫厚之氣始於東北而盛於東南,此天地之盛德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地處“天地溫厚之氣”始發的東北方,龍江人真摯仁厚的品德,既源於白山黑水的孕育,也源於與外來人口的交融匯聚。有首歌唱得好“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無論是歷史上世代的多民族共生共息,還是清代之後與“流人”的融合相處,還是後來對異域文化的兼收並蓄,對猶太人的包容與善待,對日本遺孤的人文關懷,以及在歷次大開發大建設中所表現出的和衷共濟、團結奮進的拼搏與奉獻,無不體現出龍江人寬廣的胸懷和博厚的仁愛。

  以往,人們更多地熟知,黑龍江的白山黑水高天厚土,養育了龍江人熱情、果敢、敢作敢為敢擔當的氣質;今天,我們更要多地指出,熱情、果敢、敢作敢為敢擔當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需要仁心大義,只有具備仁心大義的人,纔能夠在不經意間去釋放人性之大愛大美,纔能夠在危急時刻舉重若輕地用生命去譜寫人性的華章。

  從形象學的角度而言,無論是一個個體、一個群體,還是一個地域,其形象都由視覺形象和倫理形象兩大部分構成,而這兩大部分又各自包含著不同的維度。以倫理形象為例,其中就包含著道德、意志、性格、氣質等多個維度。事實上,以往我們對龍江人勇敢堅毅、俠肝義膽、熱情豪爽的性格和意志維度的關注和宣傳較多,而對於龍江黑土厚德、仁心大愛、鐵骨柔情的道德維度的挖掘和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近來龍江大地上湧現出的以麗莉老師為代表的一系列體現仁心大愛的英模群體事跡,為我們研究宣傳龍江人大美大愛的倫理形象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機和依托,省委組織宣傳部等多部門聯合開展圍繞“大美大愛龍江”的一系列活動,可謂把握了最佳時機。作為高校科研人員,我們可以這些英模群體的事跡為切入點,總結提練大美大愛龍江精神的深刻內涵,挖掘龍江人大美大愛倫理形象的文化基因及其時代特征,探討大美大愛龍江精神在整個龍江精神系統當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討大美大愛龍江精神在增強龍江人內聚力向心力方面、在促進龍江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發展方面的作用,探討如何選擇適當的載體,通過適當的傳播策略,將大美大愛龍江精神發揚光大,使大美大愛龍江精神被龍江人民所崇尚,被全國人民所敬佩,被世界人民所禮贊。

  通過這樣的研究,必將使龍江精神的內涵更加豐富,更加立體。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