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5日訊 座落在祖國的白山黑水、崇山峻嶺之間,是北方的著名旅游城市,享有“中國雪城”、“魚米之鄉”、“塞北江南”的美譽的牡丹江,土地肥沃,有眾多的全國之最甚至世界之最——中國第一個國營農場、中國黑木耳第一縣、中國第一家綠色食品基地,以及世界上唯一種植在石板上的水稻。
目前,牡丹江又提出了農業發展的新目標——打造綠色有機食品之都,讓地處中國、俄羅斯、朝鮮合圍的“金三角”腹地的牡丹江更是蜚聲海內外,為了更好服務經濟的發展,兩年前,牡丹江率先完成了重要的戰略工程——農網完善戰略部署,從而進一步滿足了牡丹江地區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改善對電力供應的需求,全力促進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農村電網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電網設備老化、供電質量差和供電能力不足等問題,但隨著農村用電負荷的快速增長,農網供電開始出現新的“卡脖子”現象,這成為牡丹江供電區農村電網發展的“新瓶頸”。特別是隨著農村居民用電結構的變化,日光燈、空調、電風扇和彩電等大量使用,使得農村電網功率因數偏低,無功功率消耗增大。存在用電時間段過於集中,具有季節性強的特點。為保證高峰期用電,農村變壓器容量普遍按最大容量設置,在高峰用電時,農村電網線路幾乎滿載運行;而低谷用電時,線路又幾乎是空載。經常會出現“大馬拉小車”現象,變壓器滿載或空載運行時間長,造成電能的浪費和損耗增大。
超前科學和建設農村電網既是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造福廣大農民的迫切需要,也是電網企業應該積極履行的社會責任,農村電網發展了,網架堅強了,供電可靠了,用電無懮了,對廣大農民來說是最大的實惠。擔負著實施牡丹江供電區農網完善工程重任的牡丹江電業局,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村電網建設投資力度的有利時機,立足長遠,不等不靠,從2008年起他們先後爭取資金7533.53萬元“落地”牡丹江,2年多的時間裡相繼完成了輸變電項目5個,配電項目7個,新增變電容量77.80兆伏安,新建輸電線路亙長72.73公裡,供電范圍覆蓋牡丹江供電區內的每處村屯。
負責具體操作的牡丹江電業局農電工作部在實際工作中,根據負荷發展水平的不同突出電網建設的差異化,在進行負荷預測時根據地域特點和發展趨勢區別對待。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結合實際規劃農村電網發展,確定工程規模,落實工程項目。逐步消除農網陳舊設備,進一步提高農網供電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電能質量。同時在農網改造工程中,引入全壽命周期管理理念,切實提高農村電網的堅強穩定。
一是電壓質量顯著改善。完善工程實施前66千伏東寧電網有載調壓主變為3臺,有載調壓比率為20%;建設後有載調壓主變為6臺,有載調壓比率為33.33%。通過農網完善工程建設,新建細鱗河66千伏變電所1座,完善了細鱗河地區的電網結構,綜合電壓合格率達到92%以上。
二是消除66千伏線路導線截面小“卡脖子”現象。牡丹江地區的綏陽鎮在農網完善工程建設前由66千伏東陽線供電,綏陽鎮的電力負荷主要是銅礦開采、木材加工、進出口加工業、商業、農業、照明和居民生活用電等。隨著對俄羅斯貿易、招采掘業、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和木業加工園區的開發,帶動了一大批如世星木業、雅園木業、雨潤加工園區、大向東銅礦等項目落戶綏陽鎮,新增負荷8.5兆瓦,而改造前綏陽電網只有一條66千伏東陽線與66千伏東寧電網連接,根本不能滿足綏陽地區經濟發展對電能的需求。因此新建的66千伏綏先線不僅能夠滿足綏陽地區經濟發展,更解決了66千伏東陽線“卡脖子”的問題,為綏陽地區引入了另一個堅強的電源,保證了綏陽地區雙電源供電。
三是增強了10千伏電網的互帶能力,提高了供電可靠性。完善工程前中壓配網呈放射型分布在各鄉鎮,運行不靈活,檢修停電面積大。改造後中壓電網實現“手拉手”供電,增強了10千伏中壓電網互帶能力,使10千伏配網的運行檢修更為靈活,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供電可靠性,從而解決了鄉、村“低電壓”問題,滿足農民生產和生活的用電需求。以前每逢用電高峰,經常出現電動機及其他家用電器無法啟動的情況,而此次新建輸變電工程縮短了10千伏供電半徑,在負荷高峰時最低電壓也可達到210伏,家用電器等各種用電設備完全可以正常啟動,滿足了農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建設用電的問題。
電網完善工程給農村發展帶來了切實真正收益。
同時電網改造對降損節能產生了較大效益。農網完善工程側重在電網主骨架建設上,主骨架建設與農網改造有著明顯不同,農網改造的重點是10千伏及以下配網建設改造,而本次依據電網規劃側重於66千伏電網主骨架建設,使電網主網架布局堅強,更加合理。
通過農網完善工程,節約人力資源,降低了勞動強度。僅以牡丹江電業局東寧農電局為例,在農網完善工程中這個局共更換2777只載波電能表,在運行中大大節約了人力資源,減少了工作環節,縮短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各項數據的准確率,避免了人為因素出現的誤差。東寧局農電局新建綏陽輸變電工程投運後,由原66千伏東陽線50公裡的送電線路變更為綏先線17.533公裡,極大的縮短了送電線路的長度。原綏陽鎮由東陽線供電,在新建綏陽輸變電工程投運後,綏陽鎮92%的用電負荷改由綏先線供電,線損率由原來的降至0.36%,每年因降損節能產生的效益為962232元。而新建的綏陽輸變電工程投運後,東陽線的送電線路損失率則降至1.84%,每年因降損節能產生的效益為297960元。
2012年,牡丹江市的農網完善工程使電網布局得到很大改善,骨架進一步堅強,供電可靠率、電壓合格率明顯提高,線損顯著下降。供電能力的提高,將會拉動整個牡丹江區域整體經濟的迅猛發展,在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為供電企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經過農村電網完善工程的大規模建設與發展,現在一個“結構優化、布局合理、技術適用、供電質量高、電能損耗低”的新型農網將展現在人們面前,牡丹江供電區內的農村電網建設步入了又一個飛速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