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他把人生變成一個科學夢——追憶動物病毒及免疫學專家沈榮顯院士
2012-07-10 08:01:3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王雪梅 車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實驗室裡的沈榮顯

  東北網7月10日訊 沈老把人生變成了一個科學的夢。帶著這個夢,6月30日凌晨3時35分,89歲的沈榮顯院士停止了思考,我國獸醫科學界一顆巨星隕落了。

  從20世紀40年代末投身工作,到2008年已年過85歲高齡親自動手做實驗,沈老與動物病毒“打交道”長達60年。

  從參加培育牛瘟、羊痘、豬瘟等疫苗到主持研制馬傳貧弱毒疫苗;從學術上突破了慢病毒不能免疫的理論到通過探索馬傳染性貧血病毒弱毒疫苗保護機理來指導艾滋病疫苗設計……

  沈榮顯攻克數項世界難題,一次又一次牽動了世界的目光。在他的引領下,我國艾滋病疫苗研究面臨突破,人類擁有了戰勝艾滋病新的希望。作為獸醫科學界的第一人,他的名字注定要被歷史銘記。

  在整整兩天時間裡,沈老的同事、學生、家人向記者憶起:

  在把一個個夢想變成現實的艱苦而漫長的60年中,沈老從未停止過與各種不斷襲來病毒的抗爭,從未停止過對科學力量的渴望,從未停止過對科學精神的堅守,也從未停止過在科學的世界裡探求真諦……

  在艱苦而漫長60年中,沈老把自己奉獻給了科學事業,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獻給了祖國,也奉獻給了全世界。他不僅僅是一位堅強的科學家,更是支橕後人走完未來人生之路的“精神脊梁”。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力量……

  在漫長的科研道路上,無數次分析、總結,飽嘗了“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苦辣酸甜,愈挫愈勇,他以令人景仰的學術勇氣和深入的科學探索給予世人戰勝動物疫情的力量。

  這種力量,是一種勇攀高峰的科學品格

  1998年初,香港《大公報》、《東方日報》、《文匯報》、《澳門日報》、《中國周報》和境外10餘家報紙都發布了同一條新聞“中國專家從十分相似的馬烈性傳染病入手,艾滋病疫苗研究面臨突破”。一時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牽動了世界的目光,這目光的中心就是年逾古稀的沈榮顯院士。這一年,距他從事家畜病毒性傳染病與免疫學研究之始已有半個世紀。

  至今,他的學生們仍能如數家珍般述說沈老先生“白手起家”研究病毒疫苗的故事。

  牛瘟曾是一個游蕩在全世界的恐怖幽靈,這個幽靈也曾長期籠罩著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東北農村牛瘟肆虐,大批耕牛接連死亡。西部蒙古牛和本地黃牛發病後死亡率達50%,東部朝鮮牛病牛死亡率幾乎達100%。

  1948年,沈榮顯初到東北農業部家畜防疫所(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前身),就接到了研制牛瘟疫苗、支援解放戰爭的任務。當時用兔子器官制作的疫苗產量極低,對200多萬頭牛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於是,在一間18平方米的小屋裡,靠著幾支注射器、手工乳缽器和簡單的顯微鏡,沈榮顯和同伴一起開始了探索提高疫苗產量的新途徑,向牛瘟宣戰。他們把兔毒注到小牛身上,牛出現反應後,再把牛的脾髒、淋巴研磨制疫苗,采一頭小牛血可以注射2.5萬頭牛。1949年,牛體反應苗制成了。1951年,又研制成功了山羊化兔化牛瘟疫苗,到1953年,這場席卷東北華北的牛瘟終於被消滅了。

  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這種牛瘟疫苗毒力比較強。為此,沈榮顯又投入到緊張的馴化試驗。 1953年3月,沈榮顯受農業部派遣,帶著新研制的疫苗,登上了青藏高原,向?牛牛瘟宣戰。僅用三年時間就消滅了牛瘟,成為我國獸醫史上的一項重大業績。

  這種猖獗流行的傳染病從消滅至今50多年仍未復發,是歷史上的奇跡。1997年,巴基斯坦暴發大規模牛瘟,死亡10多萬頭牛,而與之相鄰的我國西藏、新疆邊境安然無恙。

  沈榮顯的孫媳婦林躍智說,爺爺後來回憶起這段經歷時曾說過,“如果不成功,那可是要搭上性命的。在藏區,?牛比什麼都金貴”。接種疫苗之後,沈榮顯連續幾夜不睡覺,就是為了觀察?牛的體溫變化情況。

  1957年,因“兔化牛瘟病毒的研究”,沈老站在了國家第一次頒發的科學獎領獎臺上。同時領獎的還有人們熟悉的華羅庚、錢學森。

  他率先在國際上成功研制出馬傳染性貧血病驢白細胞弱毒疫苗,也“為艾滋病疫苗研究開個頭兒”。他的研究搶佔獸醫科學界的國際制高點,他用累累的科研碩果,讓世界讀懂了中國人的驕傲。

  這種力量,是一種攻堅克難的創新精神

  1963年,沈榮顯被派往羅馬尼亞進修學習。在回國後那段文革時期裡,他堅持翻譯、摘抄、研究從國外帶回來的資料……密密麻麻地記了幾個筆記本。

  他笑言:“對馬傳染性貧血病(下稱‘馬傳貧’)研究的許多新思路,就是在自家土屋的夜讀中萌生的。”1972年,沈榮顯擔任“馬傳貧”研究室主任,開始主持這一尖端課題。“馬傳貧”是由馬傳染性貧血病病毒引起的以馬、驢、騾持續感染、反復發熱和貧血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烈性傳染病,國外有學者曾言,慢病毒病無法免疫。

  沈榮顯以他過人的膽識和豐富的知識,首先提出並倡導用驢白細胞培育馴化驢強毒的研究思路,決心走出一條中國式的“馬傳貧”研究之路。沈榮顯不僅主持這項試驗工作,而且親自進行繼代馴化工作,研究過程幾經波折,直至傳到第125代,纔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性問題,成功地研制出驢白細胞弱毒株,率先在國際上成功地研制出了馬傳染性貧血病驢白細胞弱毒疫苗,並有效地應用於我國的“馬傳貧”防制工作上。該項成果於1983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迄今為止,仍是世界上唯一的預防“馬傳貧”有效疫苗。據我國農業部統計,該疫苗的應用,10年間共為國家免除經濟損失65億元。

  1983年,美國獸醫協會邀請沈榮顯院士出席了在紐約召開的第120屆獸醫年會。會上,沈榮顯發表了題為《關於馬傳貧的研究進展》的論文。美國十多家媒體發表消息和評論,盛贊馬傳貧疫苗的研制成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科學創舉。

  “中國馬傳貧疫苗的研制成功,給艾滋病預防帶來希望。”1990年,美國《紐約時報》以大篇幅報導。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艾滋病項目組召開會議,會議上提出的近20多項關鍵性技術問題,在我國“馬傳貧”減毒疫苗的研究過程中,基本都得到了解決。

  他告誡學生“做科研是一件苦差事,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實實在在乾就好,要知道科學家是乾出來的”……他不僅以自己嚴謹和勤奮的科學態度在為人類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更以不計得失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本質。

  這種力量,是一種甘於平淡的科研態度

  沈榮顯的學生、哈獸研所大動物病研究室研究員王曉鈞,一邊回憶自己的恩師,一邊娓娓道來:“我回國,完全是因為老師的原因,很多時候,他是我精神上的導師。”

  2008年到2010年,王曉鈞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留學,留學期間,師徒二人未間斷過聯系,除了交流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最多的就是學成以後的歸屬問題,“老師說,你還是回來吧,現在國內的科研條件也不錯,黑龍江是寶地,還是回來的好。”恩師的話讓王曉鈞放棄了留在美國的機會,於2010年10月受聘馬病學科首席科學家崗位,回到哈獸研所工作。

  “不只我,這裡很多人,都把老師當作精神導師,這是一種情感的歸依。”王曉鈞坦言,沈老一生都在科學的世界裡探求真諦,一生都在默默地傳遞著知識的薪火。

  “就說‘馬傳貧’吧,當時國外有人在做這項研究,國內也同時有好幾組人在做,不誇張地說,用的可能是同一種方法,但為什麼只有老師成功了呢?這說明不是沒有想到,而是沒有做到。”

  2008年以前,80多歲的沈老仍然堅持每天上班,每天早晨7時30分准時出現在實驗室,晚上四五點鍾纔離開。學生們開玩笑說,“沈老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去實驗室的路上”。

  沈榮顯在科研上的嚴謹和固執,大家非常敬佩。“就說一件小事,實驗的試管或細胞培養瓶要送去高壓滅菌,其實他前一天已經告訴我幫他送了,第二天時間沒到,他准保早早就端著東西站在實驗室門口等著你來,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在什麼時間送去纔行。”王曉鈞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老師有時候“固執”的可愛。

  還有為所有人稱道的是沈老的實驗記錄,被稱之為“科學的藝術”。翻開沈老上世紀70年代的實驗記錄,雋秀的字體,配著一匹匹小馬的插圖——100多代病毒在這些小馬身上變異情況的示意圖,甚至連細枝末節都會記錄其上。這就是一本手寫的書。至今在哈獸研,它們都是一處讓人贊嘆的“景觀”,更是一種無聲的鞭策。

  在他心裡,科學最重,名利最輕。對家人的虧欠,用行動彌補在孫子輩上,少言寡語,抱著重孫時,直說“這是我的心上人”。孩子們說,爺爺是個簡單平凡的老人。

  這種力量,是一種淡泊名利的低調情懷

  林躍智是家裡跟沈榮顯最親近的人,十幾年跟隨沈老一起搞科研,現在仍然從事爺爺的研究工作。采訪中,林躍智流露出的神情,足以體現她對老人的尊敬和喜愛。

  林躍智說,他是一個非常低調的人,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節目全國熱播時,主持人曾多次聯系沈榮顯,希望他能接受采訪,豈料沈榮顯想都沒想就回絕了。

  2002年,當他獲得省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獎金50萬元時,他脫口而出的話是,“我的研究成果已經是很早以前的了,現在還能得獎,那就說明我們這麼長時間都沒有新的成果出來了”,言語中流露出擔懮。“這輩子爺爺想做的事兒都做到了,想做的苗也做成了。”林躍智說這是爺爺唯一肯定自己的話。

  他知道對家人有虧欠,林躍智說,“我想爺爺心裡明白,所以他盡自己所能對我們好,希望能彌補在孫子輩身上。”他少言寡語,抱著當當時,卻會說“你是我的心上人”。

  他還是一個生活非常簡單的人,經常自嘲自己是“土老帽兒”。三十多年來,早餐僅僅是牛奶和麥片。他對生活沒有過高的要求,生怕給別人添麻煩。就連在重病期間,還對醫護人員抱歉地說:“給你們添麻煩了。”林躍智說:“爺爺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人,這輩子最專注的事情就是做好科研工作。即使在病床上,他還總惦記著實驗室裡的工作,常跟我說,等好了之後,還跟我一起上班。”

  院士名片

  沈榮顯: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動物病毒及免疫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一級研究員。1923年出生於遼寧省遼陽縣,1944年畢業於奉天農學院(今沈陽農業大學)獸醫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榮顯院士從事家畜病毒性傳染病與免疫學研究60多年,曾先後參加培育成功了牛瘟、羊痘、豬瘟等疫苗。20世紀60年代後,在他的主持下研制成功了馬傳貧弱毒疫苗,在學術上突破了慢病毒不能免疫的理論。2001年,在“20世紀中國工程科技最偉大成就”評選活動中,畜禽水產養殖技術的疾病防治方面評選出的四大成就,其中有三項是在沈榮顯院士主持或參與下完成的。曾先後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陳嘉庚農業科學獎、何梁何利生命科學獎、中國專利金獎,2002年黑龍江省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