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七臺河
搜 索
七臺河泥草房改造全省領先 市區將全面告別泥草房
2012-08-28 07:05:5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潘懷遠 文天心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紅光村泥草房改造後舊貌換新顏。

  黑龍江日報8月28日訊 姜玉坤是七臺河市茄子河區鐵山鄉五星村農民,每天,69歲的他都會來到正在施工中的那屬於自己、即將入住的五星新村別墅前當“監工”,望著這二層小樓,想著現在住的草房,姜老漢覺得像做夢一樣。

  七臺河市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合力推進原則,把農村泥草房改造與新農村建設、與城中村改造、與農村殘疾人危房改造有機結合起來,整合力量,有序推進。至今年年底,七臺河市區將正式告別泥草房,比全省提前5年完成農村泥草房改造任務。七臺河市泥草房改造工作全省領先。

  據介紹,自2008年以來,七臺河市已完成泥草房改造任務1.94萬戶,整村改造17個村,建成農村公寓68個。該市計劃今年改造農村泥草房5000戶,12月前將全部完成。屆時,全市農村將全面消除泥草房,大大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讓城鄉人民共享幸福之城建設成果。

  充分尊重農民意願

  七臺河市確定茄子河區中心河鄉、鐵山鄉,桃山區萬寶河鎮,新興區長興鄉,勃利縣雙河鎮、大四站鎮和金沙新區七個鄉鎮為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泥草房改造工作是七個試點小城鎮建設的重中之重。

  堅持規劃先行,在規劃布局上,堅持“撤並自然屯,壯大中心村,發展小城鎮”的思路,農房改造和建設從中心村、行政村或較大的村開始,堅持集約利用土地,引導農民到中心村建房,使騰挪出的土地復墾利用。對農房的布局、式樣、功能、面積、用材做到統一規劃,科學設計,市建設部門還組織設計一批具有特色、節約用地、環保安全、經濟適用的農村圖紙免費提供給建房農戶,並在工程、技術以及質量方面給予指導。

  七臺河市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引導農民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把農村泥草房改造轉化為農民自覺行動,通過自身努力,改善居住條件,建設美好家園。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讓農民在泥草房改造地點的落實、標准的選擇、質量的監管等方面實現自我管理。各區縣都確定一批試點村,建成泥草房改造的示范村,用活生生的例子來引導農民,激發其進行泥草房改造的積極性。

  政府補貼 村企共建

  說起自家2年前住進的磚瓦房,李忠國仍是激動不已。

  李忠國身有殘疾,他家的泥草房當時已經破舊不堪開始下沈,但李忠國自家無力蓋新房,依靠泥草房改造優惠政策和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政策,李忠國得到了住房改造補貼款,“1+1”認窮親幫扶單位又幫他解決了水泥、鋼筋等建築材料。那年國慶期間,李忠國家新蓋的磚瓦房上梁了,李忠國特意請人寫了一副對聯貼在新房門上:“架金梁廣得高朋助力,立玉柱多謝政府幫忙”,橫批是“共產黨好”。

  資金,是實施農村泥草房改造的核心問題。對於所有農村泥草房改造農戶,由市區兩級政府每戶給予5000元補貼,是貧困戶的再由民政部門給予1萬元補貼。各鄉鎮、村根據自身財力情況,也相應給予泥草房改造農民實物和資金補貼。發揮“村企共建”和試點村包保單位作用,積極開展整村搬遷改造,著力建設農民公寓,加快推進農村泥草房改造。對於農村泥草房改造完成好的示范村農戶,采取以獎代投的方式再增加補貼,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村泥草房農戶的積極性。

  “草房變磚房,舊居換新房”,昔日“泥腿子”甩掉了“灌包鞋”,雙腳踏上了幸福路。隨著一個個農村泥草房改造任務的完成,這項造福百姓的安居民生工程,把黨和政府的溫暖源源不斷地傳遞到老百姓的心坎兒上。優美的新村環境、齊全的基礎設施、排列整齊的農民新居、統一顏色的鐵皮屋頂,在晴朗的天空映襯下,各處的農民新居成為七臺河市鄉村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