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佳木斯8月29日訊 夏末八月,同江市各對俄蔬菜出口基地內果蔬飄香、生機盎然,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在省農科院園藝二分院同江二村對俄果蔬出口基地內,這兩天人們熙來攘往,他們都是被基地種植的紫白金、美國紅提、翡翠等十幾個品種的綠色無公害葡萄所吸引,前來親手采摘、訂購;基地負責人任燕和工人們正在緊張忙碌的侍弄著再有幾天就成熟的葡萄,與前來技術指導的農業局乾部熱烈地探討著病蟲害防治問題,研究出口外銷和佔領本地市場的對策。
問起為何發展起果蔬出口,任燕介紹說,2010年她承包出口基地的17棟大棚,依托省農科院和同江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技術力量,種植元蔥、西紅柿、黃瓜等對俄出口蔬菜。今年她又種上了綠色無公害葡萄,發展葡萄觀光、采摘和出口業務。針對記者的“果蔬不耐儲存、出口有無風險”的疑問,任燕信心十足的表示,市裡為解除農民“想種菜、怕滯銷”的後顧之懮,早已建設了兩座年保鮮、儲存蔬菜8000噸的蔬菜保鮮庫,可以將大量本地果蔬保鮮儲存起來,巧打“季節差”,增加經濟效益。同時市裡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新遠東、曉龍公司兩家對俄果蔬出口公司,拓展國外營銷網絡,每年銷往俄羅斯遠東哈巴、比羅比詹的水果、蔬菜數量在2萬噸以上,企業還經常處於“飢餓”狀態。正是有了這些儲存和銷路上的保障,她纔能放開手腳的發展果蔬生產。
抓住眼下地產蔬菜出口的黃金季節,這幾天同江市同江鎮興華村蔬菜出口基地的蔬菜大棚裡,菜農們也正在澆水除草,為自家第二茬蔬菜的出口提早做著准備。菜農趙民是同江蔬菜種植界出了名的“老把式”,自從20多年前從外地來到同江種菜,他以菜為生、以菜致富、以菜成名,背靠著俄羅斯遠東這塊大市場,他從蔬菜種植出口上每年收入15萬元。當記者問趙民,為什麼堅持種菜時,趙民掰著手指頭細數起同江發展對俄果蔬出口的幾大優勢:同江是國家一類口岸,四季通關,出口便利;開發較晚,無化工企業,沒有任何污染,是國家級生態農業縣和全國綠色食品生產示范基地和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生產試點基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比羅比詹、哈巴、共青城等各大城市果蔬需求缺口大,年缺口在100多萬噸,而同江年出口蔬菜僅為5000噸,這為蔬菜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
據同江市農業局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同江市依托與俄羅斯遠東地區接壤的地緣優勢,盯准俄羅斯居民的“餐桌子”、“菜籃子”,不斷擴大地產果蔬出口基地規模,延伸產、儲、運、銷產業鏈條,擴大產品附加值。2012年全市出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發展棚室面積2800畝(棟)、陸地面積5.22萬畝,實現地產蔬菜出口5000噸。同江地產果蔬不僅在異國他鄉闖出了一片天地,打出了“同江產”的響亮名號,也使當地菜農的“錢袋子”日漸鼓脹。 據市蔬菜辦負責人介紹,在扶植發展地產蔬菜種植、出口上,同江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不遺餘力。全市設立了蔬菜開發專項資金,在貸款資金投放上給予傾斜,加大對專業村和專業戶的扶持力度。通過樹立種菜致富先進典型、算經濟效益分析對比賬等方式,鼓勵和引導蔬菜生產向規模化方向發展,幾年來相繼建設了三村鎮二村村、同江鎮興華村、向陽鄉向陽村等蔬菜基地6個,發展蔬菜生產專業村30個,專業戶500個,推出了二村葡萄、新富蘑菇、萬發馬鈴薯等地產蔬菜品牌。為解決農民不懂種植技術難題,同江市加大了科技培訓和示范引導。一方面與省農科院建立了長期技術合作,定期聘請專家講課,提高菜農科學種植水平。另一方面由市農業局乾部帶頭種示范田,乾給農民看,示范引領農民發展食用菌、大棚蔬菜,僅水稻育苗大棚的二次利用種植蔬菜一項,就預計新增蔬菜面積5000畝,農民增收1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