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興安嶺
搜 索
大興安嶺地區精心實施森林植被恢復等五大生態建設工程
2012-09-21 10:25:41 來源:大興安嶺日報  作者:雷志國 劉曉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1日訊 大興安嶺地區積極實施森林植被恢復、森林後備資源培育等“五大”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工程,目前已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國家級生態功能示范區。

  大興安嶺是國內目前連片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經營面積達8.35萬平方公裡,是我國東北“糧倉”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據國內高校的有關專家測算,每年的生態效益價值高達1100多億元,對維護東北亞地區的生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1998年天然林保護工程啟動實施以來,大興安嶺林區不斷調減木材產量,使林區的森林資源開始得到休養生息,有效降低了森林資源的消耗。天保工程一期實施期間,林管局木材產量由1997年的350.4萬立方米調減到2003年的214.4萬立方米,2003至2010年木材產量始終低於天保方案所確定的年產量,與天保工程實施前的木材年產量350.4萬立方米比累計減產1836.88萬立方米,其中主動調減木材產量268.34萬立方米,累計減少森林資源消耗3051.82萬立方米,提前實現了天保工程方案所規定的木材減產目標。

  在生態功能區建設過程中,大興安嶺地區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實施目標管理,責任明確,措施得力,督辦到位,上下聯動,強力推進生態功能區建設。尤其是近年來,大興安嶺地區以生態立區為基礎,從生態優先的政策出發,采取多種措施全力推進生態功能區建設,經過國家驗收,地區所轄三縣四區全部通過國家級驗收,被國家環境保護部正式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為了構建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推進生態功能區建設進程,近年來,大興安嶺地區加大營造林工作力度,重點實施了森林植被恢復工程、森林後備資源培育工程、“兩江”流域治理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森林防火工程“五大”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工程。據統計,2006年至2011年,全區累計完成人工更新造林138萬畝,其中火燒區森林植被恢復44.78萬畝,退耕還林5.545萬畝,截至2011年,全區累計完成中森林撫育補貼試點工程545.9萬畝,促進了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

  為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大興安嶺地區積極推進自然保護區建設,先後建立了森林、濕地和野生動物物種保護等類型的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9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6個,佔全區國土總面積的12.4%,成為全省完成該項指標的兩個地市之一。大興安嶺地區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面積大、起點高,保護區管理機構和基礎能力建設較為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護工作規范,切實保護了森林、濕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經過積極努力,省環境保護廳已經正式批准嫩江源頭為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試點,並納入全省四個試點單位之一,該區總面積203萬公頃,佔全區總面積的24.36%。

  大興安嶺地區穩步推進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污染物減排工作,2009年完成總投資2614萬元的加格達奇區甘河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總投資6287萬元的加格達奇區污水處理工程。目前,兩個項目均已通過環保驗收,正式投入運營。加格達奇甘河出入境斷面水質分別達到國家II類和III類水體標准。為了保證年度減排任務的完成,全區累計關停小型非重點、高耗能、高污染、粗加工企業25家,如期完成COD和SO2年度減排任務,連續兩年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總量控制責任目標要求。十二五期間,大興安嶺地區列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項目有5個,合計項目總投資為19763.81萬元,目前5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均已編制完成,其他前期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根據生態建設的需要,大興安嶺地區積極創新方式,落實責任,積極開展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林場)創建活動,共建成國家級生態村1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7個,地級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林場)24個。2010年在全區已啟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把此項工作目標完成情況已經納入對各縣區政府主要領導的目標考核體系中,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