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6日訊 近日,《哈爾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下簡稱保護規劃)獲得相關部門審批,明確了3大歷史城區、13個歷史文化街區、9個歷史風貌街區和18處歷史性綠地保護區的保護規劃。城鄉規劃局名稱處相關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歷史城區
將控制三區人口數量
哈爾濱歷史城區包括道裡、南崗、道外三個城區,總佔地面積約9.0平方公裡,其中南崗區歷史城區佔地達4.5平方公裡,有歷史建築109棟,為三區中最多,道裡、道外分別有歷史建築105棟和72棟。
保護規劃中規定,歷史城區的格局和傳統風貌應整體保護(如道外區魚骨似街道網絡、道裡區多種流派風格建築、南崗區突出體現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等)。此外,在居住環境方面,將控制三區人口數量,將工業大廠逐步遷出,打造綠化網格,在城區一、二類街路建設節點綠地,使歷史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居民出門500米便可到達一處公園綠地。
歷史文化街區
核心區不得蓋高層
保護規劃中規定,在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內,除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外,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
中央大街歷史文化街區將采取原面積、原高度、原立面形式的原則,重點修繕區內歷史建築及傳統風貌建築,拆除破舊建築。為了保持防洪紀念塔的鮮明性,塔周圍控制建設區100米范圍內新建建築高度不得大於15米,周圍300米范圍內新建建築高度不宜超過20米。道外傳統商市則將保護、發展工商老字號,靖宇街部分區域兩側將作為商務用地,安置傳統名優產品。
歷史風貌街區
不協調建築或拆除
在9處歷史風貌街區的保護中,將盡量維持街區原有風貌,不協調的一般建築應進行整修、改造,對於嚴重影響歷史風貌的一般建築應限期拆除。構成歷史風貌的綠化、小品、鋪裝等環境要素的保護方式應為修繕,與歷史風貌相衝突的環境要素要進行整修改造。
另外,在415處歷史建築保護方面,馬迭爾賓館、教育書店、索菲亞教堂等一類歷史建築,不得改變原有立面造型、表面材質、色調、結果體系、平面布局和特色室內裝飾。
歷史性綠地保護區
不得縮減綠地面積
目前,我市規劃出了18處歷史性綠地,多為公園綠地和林場,保護區內的綠地面積嚴禁減少,並增加開放性,改建及增建應進行環境影響分析,嚴格控制建築高度,防止在公園周邊形成封閉的“城市牆”等不良的城市景觀。
保護規劃中還針對各公園綠地不同的主題進行保護,如斯大林公園將針對周邊建築整體規劃,使建築小品與江畔景觀相協調;兆麟公園將針對開放性較弱重點整治,拆除阻礙景觀視線的戶外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