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7日訊 近年來,地委、行署把應急管理工作擺到重要的位置。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我區堅持以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為基礎,以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為重點,積極完善落實應急預案,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不斷提昇綜合應急能力,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危害和損失,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加強領導,完善機制,構建高效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地、縣(區、林業局)兩級行政機構均組建了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及辦公室,設立了26個地級專項指揮部,地林直、中省直部門成立了39個應急管理機構。其中,塔河縣、行署衛生局、行署安監局等三個單位還成立了獨立編制的應急管理辦公室,部分縣、區、林業局將應急組織機構建設延伸至鄉鎮、林場一級。依托地區消防支隊119指揮中心,建立了應急救援指揮中心,進一步完善了防火指揮中心、110指揮中心、防汛指揮中心和疾控系統指揮平臺,今年,衛生系統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完畢,安監系統指揮平臺即將開工。目前,我區已初步建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銜接有序、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反應靈敏、運轉高效、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
預防為主,銜接有序,逐步完善預案體系建設。在大興安嶺地區總體應急預案的基礎上,我區結合實際,2011年,組織完成地級專項應急預案的修編工作,今年又新增地級專項預案2個,全區地級專項預案達到51個,縣(區、局)級應急預案達到174個,各級、各行業預案總數超過1200個。橫向上涵蓋了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可能發生的主要突發事件,縱向上形成了以應急工作總體預案、專項預案、部門預案、基層預案、重大活動安全應急預案等為主要內容的預案體系。
超前預防,預警監測,全力做好防范工作。我區每年組織氣象、防火、地震、水務、衛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處等部門,根據氣候變化等自然規律對可能發生的災害進行了分析預測,積極探討應對措施。在防火期間,充分發揮檢查站、管護站和巡邏隊的“三道防線”作用,利用衛星監測、飛機巡護、高山瞭望、地面巡查等立體式監測網,強化火情監測措施。同時,每年都有針對性地制定下發《全區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將任務細化分解到各地和相關部門,並建立了風險隱患數據庫,實施危險源、危險區域動態管理。今年5月,又組織國土、安監、水務、衛生、消防等部門就風險排查工作,召開了會議,推進相關工作紮實開展。
加強演練,密切配合,切實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結合我區實際情況,注重有效提高協同作戰能力,不斷增強群眾自救、互救技能和危機意識,每年都制定下發應急演練計劃,組織、協調相關部門進行突發事件應急演練。同時,結合實際,有計劃、有重點的組織消防、水務、安監、衛生、教育、公安、地震等部門開展專業應急演練和搶險救援隊伍演練。結合教育系統人員多、覆蓋面廣的特點,針對可能發生的地震、火災、踩踏、食物中毒等事件開展演練活動,通過演練評估,各項預案得到完善,為應對處置突發事件起到了積極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應急隊伍和職工群眾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提昇素質,一專多能,不斷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全區地、縣兩級專業森林撲火隊總人數達到6000人以上,半專業及群眾隊伍人數達到15400人。專業森林消防隊在承擔撲火任務的同時,也肩負其他的應急救援任務,在各類應急救援中充分發揮了“一專多能”作用。依托森林防火專項資金和物資儲備,初步建立了生活救助、搶險救災、公共衛生等物資儲備庫,建立了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同時,針對應急工作專業多、處置技術要求高的特點,組建了由28人組成的地級應急管理專家隊伍。建立了100多人的義務氣象災害信息員隊伍,礦山聯合救護隊伍正在晉昇三級資質。全區各相關單位也按照“一專多能、一隊多用”的要求,建立了專兼職應急處置隊伍,形成了以專業隊伍為主、群眾性隊伍為輔的應急搶險救援隊伍體系。
貼近實際,注重實效,營造全民關心公共安全的宣傳教育輿論氛圍。我區組織各級領導乾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及從事應急管理工作人員學習《應對法》,地縣兩級黨校和人事部門在乾部與公務員培訓中將《應對法》、應急管理知識等納入學習內容,在應急管理方面印發了專業教材並組織了考試。同時,我區采取發放宣傳單、應急手冊、設立諮詢臺、出動宣傳車等形式,開展應急常識教育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活動,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和減災等應急常識,切實提高了廣大乾部職工群眾的應急意識和應急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