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走基層 看發展]電氣化實現葦河林業局職工致富夢
2012-10-19 08:23:05 來源:東北網  作者:岳雲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葦河林業局10月18日訊(記者 岳雲雪) “唉!開心的鑼鼓敲出年年的喜慶,好看的舞蹈送來天一原歡騰,陽光的油彩涂紅了今天的日子喲,生活的花朵是我們的笑容......”10月9日5點30分,家住哈爾濱葦河林業局騰達家園小區3號樓的王麗梅像往常一樣准時打開了錄音機,放起了宋祖英演唱的歌曲《好日子》。

翟永輝夫婦倆在木耳種植地工作。東北網記者 岳雲雪 攝

  “今天是個好日子,心想的事兒都能成……”一邊聽著悅耳的歌聲,王麗梅一邊開始准備早飯。

  洗米、下鍋、按開關……一氣呵成,不到二十分鍾,電飯煲內就已經飄出來了濃濃的飯香;洗菜、切菜、下油……不到三十分鍾,大米飯、番茄炒蛋便熱氣騰騰地端上了桌。

  過去:經濟收入有限用電還得算計

  回想起以往住在小黑屋、燒柈子,而現在住的是100來米的樓房,冰箱、彩電、電飯鍋、電磁爐等家用電器應有盡有,王麗梅感到現在真是過上了好日子!

  王麗梅是葦河林業局的一名普通職工,2009年林業局棚戶區改造以前,他與愛人翟永輝一直住在山上林場的木屋裡。冬天,由於天氣寒冷,20多平米的木屋被他們封得嚴嚴實實,基本上見不到一點陽光。而取暖和做飯也都是就近取材,燒些從山裡撿來的乾木柴。家用電器更是少的可憐,在城市人都普遍用上了冰箱、彩電、電飯煲、電磁爐的時候,王麗梅一家的唯一一臺家用電器是已經用了十多年的黑白電視機。即使這臺只有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平時他們也只有在晚上的時候纔捨得看上一兩個小時。

  “那時候咱窮啊,即使通了電也得算計著用。”王麗梅說,那些年過的苦日子,現在回想起來真不知道是怎麼走過來的。一年收入就那麼萬八千塊錢,三口人要吃要喝,孩子還要上學,再加上還有老人需要照顧,基本上,一塊錢都是分成兩半花。

  在搬進新房之前,王麗梅一家的主要收入就是靠兩口子的護林補助那一萬塊錢,其他經濟來源也少的可憐。王麗梅介紹,葦河林業局林場職工種植黑木耳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從2000年開始,看見黑木耳種植商機的職工紛紛開荒拓地開始規模化種植黑木耳,但是由於條件所限,作為主要收入之外的額外收入的種植黑木耳一年也就多能填補家用2000來塊錢,種植規模一直上不去,家家種植上也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

電力部門正在昇級線路。王國良 攝

  現在:電網昇級給力電氣化實現致富夢

  用王麗梅的話說,收入受限的主要原因就是種植黑木耳用水困難,而主因是電不給力。2009年,葦河林業局電網大規模昇級改造以前,雖然電網已經架到了大山深處,但是由於線路半徑長,供電質量不高,在基本上滿足照明用電的情況下,其他生產用電根本無法保證。

  由於收入低,像王麗梅家一樣的林區職工在家庭用電上花費上每個月都算計著使,更別說靠電氣化來發展木耳產業,實現致富了。

  2009年葦河林業局開始實施棚戶區改造以來,哈爾濱葦河林業地區電業局也逐年加大對林區電網的改造昇級力度。據葦河林業局局長周立祥介紹,僅2011年、2012年兩年間,葦河林業地區電業局就投入600餘萬元為林區改造線路46.37千米,更換老舊變壓器30臺。

  電網逐漸堅強,用電質量有了保障,而像王麗梅一家人一樣的葦河林業局的4萬多名林場職工又開始了著手了致富夢。

電閘一推,便可輕松澆灌木耳。東北網記者 岳雲雪 攝

  6點34分,在吃完了早飯後的王麗梅,像往常一樣將香噴噴的飯菜裝進保溫飯盒,騎著摩托車前往自家的黑木耳種植基地。

  王麗梅家的黑木耳種植基地位於離家近三公裡郊外,佔地面積兩?多。一年裡,夫妻二人除了冬天,大部分時間都泡在木耳基地裡,而晚上王麗梅的丈夫要住在基地進行看護。所以,每天早上做完飯後,王麗梅都要騎著摩托車把飯送到基地。

  王麗梅的丈夫翟永輝今年53歲,原來是林場裡的一名電工,2009年,林區電網昇級改造大規模開始後,在看到了黑木耳產業的巨大商機後,兩口子毅然決定內退,下山種起了黑木耳。

  翟永輝自己算了這樣一個賬:一袋春木耳菌的成本是1元錢,一代秋木耳菌的成本是0.6元錢,平均一袋成本為0.8元錢,而一袋木耳菌能產乾木耳0.1斤,按照王麗梅家一年8萬袋、8千斤的產量,按照市價35元一斤來算,一年毛收入能達到28萬元,扣除成本還能剩21.6萬元。

  翟永輝告訴記者,這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的背後推手就是因為有了充足的電能支持。以往,像翟永輝一家一樣的林區職工種植黑木耳最大的受限就是澆水難。基本上都是靠挑水用噴壺澆灌木耳菌,不但費力而且澆灌的也不是很均勻。就拿翟永輝家的近三?地的木耳菌的澆灌量來計算,兩口人不停地來回挑水噴灌需要一個禮拜,所以等澆灌完了這邊,那邊最先澆灌的木耳菌早已經乾枯。由於這個原因,全林業局黑木耳種植產業一直實現不了規模化,規模不大,家家都是小打小鬧,收入也一直上不去。

  “現在種植黑木耳全部實現了電氣化,只要一推閘,澆灌設備全部啟動,用不上半個小時,兩?多地的黑木耳就能澆灌一遍。”翟永輝高興地說,收入高了,心情自然好了,家裡的家用電器也應有盡有。

  電視、電話、冰箱、彩電、電腦、電飯煲、電磁爐……現在是開足了馬力,可勁地用!

  翟永輝種植黑木耳的規模在葦河林業局屬於中等,最大的種植戶規模在10萬袋以上。翟永輝說,有機會還想把自己的木耳種植產業擴大。

  “現在家裡有了電腦,我接下來也想借鑒南方種植戶的銷售模式搞點網上銷售,來擴大自己的銷售聚到。”翟永輝興奮地說。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講述——用身邊小事記錄龍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