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興安嶺
搜 索
大興安嶺森林資源實現持續恢復性增長
2012-10-19 09:45:28 來源:大興安嶺日報  作者:孫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9日訊 “十一五”以來,大興安嶺地區立足資源保護和林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生態立區,在規范資源管護工作各項制度以及探索管用結合,實現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上取得了顯著成就,朝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區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大興安嶺各地認真落實國家林業政策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大力宣傳森林資源管護的重要意義,為管護工作制度的規范化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謂“三分造林,七分管護”,我區把強化依法管護、禁止非法征佔用林地列入實施生態建設工程重要的一環,開啟了大興安嶺林區生態建設的新征程,森林經營目標從采伐木材的經濟效益為主轉變到以發揮森林生態效益為主的軌道上來。經過連續多年的建設與完善,目前全區各局建立了管護經營責任區資源檔案,完備了管護責任區邊界四至、林地面積、資源種類、森林蓄積、資源消長記錄等檔案資料,對管護質量和資源狀況進行動態監控。建立了管護人員數據庫,實行了管護政務公開,各管護大隊、管護中隊、管護站將管護機構組織、責任區示意圖、崗位職責、工作制度等上牆公示,接受社會監督。統一印發了防火檢查記錄、巡護記錄、會議記錄、交接班記錄、檢查處理記錄5種記錄,管護內業管理實現了規范化、標准化。

  為抓好森林資源管護責任落實,各局強化責任落實,建立森林資源保護網絡。開展了管護經營責任區區劃,共落實管護總面積766.9萬公頃,落實管護人員24957人,做到了林業用地全覆蓋,積極探索管護方式方法,近山區實行個人、家庭、聯戶承包,遠山區實行封山設站(卡)或管護隊巡護的方式開展資源管護。各施業區的法人代表與各管護經營人簽訂管護經營合同,明確雙方的責權利和獎懲措施,把責任層層落實到地塊人頭,有效地落實管護經營責任制。全區共設立管護站472座、木材檢查站40處、家庭管護經營戶1175戶、職工個人管護經營2591人,設立管護大隊11個、管護中隊65個,另有林政執法隊伍12支、森保隊伍12支,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管護網絡,加強了責任區森林資源巡護防控。

  培育生態產業,促進林區經濟發展。生態產業培育是提高森林生態建設水平和促進林區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為了實現管用結合,各地積極探索管護經營模式,推動了森林資源管護和職工增收致富同步發展,也為今後推進管護經營積累了經驗。其中家庭林場管護承包模式較為典型,在不改變林地、林木用途和權屬情況下,林業局將林地承包給職工個人建立家庭林場,實行管護、培育、農業種植、林下資源利用有機結合,多種經營,立體開發,使職工收入增加,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森林經營工作順利開展。

  “活立木蓄積較2005年增加了794.5萬立方米,達到5.27億立方米;森林面積較2005年增加了18.2萬公頃,達到676.0萬公頃;林地面積較2005年增加了36.1萬公頃,達到799.3萬公頃;森林覆被率較2005年增加了2.01個百分點,達到80.95%”。這一組鮮活的數字彰顯了“十一五”以來我區森林資源實現持續恢復性增長的驕人成果。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