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24日訊 深秋時節,龍江大地米香、麥香飄散,捧出又一個大豐收年。日前,記者驅車趕赴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采訪連環湖鹽鹼地水稻種植試驗區。
試驗區今年種植的133畝試驗田均為重度鹽鹼地,采用連環湖的中度鹽鹼水洗地,挑戰的是世界農業科技禁區。該項試驗由省委書記吉炳軒點題,由省農委、省水利廳、省財政廳、大慶市農委和杜爾伯特縣政府共同實施。去年此時,記者專程到試驗區采訪,親見稻田或青黃混雜,或高矮有別,稻穗有的沈甸甸,有的輕飄飄,一些地塊光禿禿。而今年放眼望去,一派黃熟圖景,田間光禿地塊幾近消失,秋風吹來,稻浪飄搖,沈甸甸的稻穗頻頻點頭致意,令人心暖神怡。
一年不見,一直負責項目實施的杜爾伯特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閆子勇臉黑了許多,眼神卻亮了許多:『這罪遭得值。去年是試驗第一年,一些地塊絕產,長勢最好的地塊產量六七百斤。今年試驗效果比去年好得多了。這不,9月末剛經省農委專家組實地理論測產,平均畝產658斤,比去年翻了一番,最好地塊高達1042斤。』
站在試驗田一頭,閆子勇一邊指近望遠,一邊告訴記者,今年試驗區打了一眼深水井,修築了曬水池,新建了強排站。技術路線上,主要通過應用草炭土改良土壤、選擇早熟耐鹽品種、大缽體客土培育大齡帶?壯秧、晚插秧適當增密、保排水、勤換水洗鹽壓鹼、施肥『少吃多餐』等措施,確定了適宜鹽鹼地種稻抗逆栽培技術模式。品種選擇方面,設計了10個品種對比試驗,主栽品種兩個,預計畝產可達900斤。通過系列試驗,草炭土改良試驗效果顯著,目前實驗區土壤PH值從10.5穩定下降到8.0至8.8,全鹽由0.44%下降到了0.23%。
說到興奮處,閆子勇前面帶路,非要讓記者在實驗區轉轉,好『眼見為實』。順著排水渠走進試驗田百餘米處,他信手摘了一棵稻穗,五粒一組數起來,其間篩除七八個癟子,實粒共143粒。再前行幾十米,他又如法炮制,這棵稻穗結實粒177粒。『要不是今年氣溫低,有效積溫不足,用井水灌溉,今年產量會更高。』閆子勇說,等過幾天,實驗區田裡土壤再乾一乾,就可以收割了。問及對收獲的稻米有什麼打算,他告訴記者,收獲後送權威部門做個全面的化驗,看成分、營養和普通稻米相比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否像風行市場的弱鹼水一樣,打出『弱鹼稻』的品牌。
用中度鹽鹼水、重度鹽鹼地種稻,國內外至今沒有成功的先例。毫無疑問,破解這一世界級的難題,還要有很漫長、很艱難的路要走。比起去年30%地塊絕產,今年實驗區只有3畝未經任何處理的原生態鹽鹼地塊70%絕產,其他130畝稻田都收獲頗豐,這讓閆子勇的『野心』膨脹起來。他告訴記者,該項試驗的目標,去年是結出粒,今年是要產量,明年是定模式,將來逐漸推廣。『明年我們要繼續加大試驗的創新力度,同時開始有針對性地研究成本投入和效益情況。通過形成、推廣常規技術和操作規范,力爭若乾年後讓鹽鹼地種稻成為有賬算、有錢賺的事業,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共同築高我省乃至我國的「大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