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7日訊 (記者 寧顯剛) 26日8時15分,剛剛打掃完畢的趙宏偉還未來得及放下手中的掃把,四名衣著簡朴的中年男子就敲門而入。“我們在鎮上的一家企業打工,企業拖欠工資,我們要了好幾次都不給。”一名男子局促地說。趙宏偉忙將他們讓到沙發就座,隨手拿起紙筆,詳細了解具體情況,安撫打工者們的激動情緒。

傾聽、記錄、上傳、答疑,信訪員趙宏偉一天的工作就此展開了。“我們的工作就是將群眾生活中遇到的疑難信訪問題及時的呈報給上級領導,積極配合相關部門解決問題,成為連接群眾與政府的紐帶。”趙宏偉說。

趙宏偉工作的新發鎮政府位於哈爾濱市道裡區,全鎮共轄勝利、五星、建國等十三個村,一萬多戶農民。2011年,哈爾濱師范大學法律系畢業的趙宏偉通過大學生村官招考,成為了新發鎮的一名信訪員。對於沒有選擇留在城裡擇業,她誠懇地對記者說:“我是從農民家庭走出來的大學生,畢業後又回到農村,就是希望能夠用自己所學,力所能及的服務父老鄉親。”
村民眼中的趙宏偉為人謙和,樂於助人。“我們都喜歡找她幫忙,她懂法律,常到村裡與我們聊天,向我們普及法律常識,為一些遇到法律糾紛的村民提供解決辦法。”來鎮裡辦事的建國村村民陶立國告訴記者。

趙宏偉聆聽上訪村民反映情況。東北網記者 寧顯剛 攝
“在基層工作,就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把群眾放在心頭。”趙宏偉說。每為上訪群眾解決了一件難事,趙宏偉便會感到內心的滿足,她說她的工作很特殊,不可能做到讓每位上訪者都滿意而歸,只能努力做到反映者不傷心,委屈者不寒心,受罰者不灰心。
趙宏偉清楚記得一年前她剛剛走上信訪崗位時接待的一件棘手案例。
建國村的村民馮淑梅在申請低保時由於提供的材料過於簡單沒有通過相關部門審核,馮淑梅找到了信訪辦,趙宏偉和同事們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發現馮阿姨家庭條件確實困難,丈夫患有腦梗無工作能力,孩子尚小,家庭收入微薄。向相關部門反映了情況後,馮淑梅最終被納入低保范疇。

回憶起馮阿姨熱淚盈眶的場面,趙宏偉說她內心深處最柔弱的地方被深深地觸動了。“有時候,我們做的一件小事,對於一個家庭就是件天大的事。就像習近平副主席說的那樣,只有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沈,勁往下使,纔能真正了解農民,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村官’”趙宏偉說。
對於很多大學生村官來說,從來到農村的那天起,便有一個問題一直懸在心頭,服務三年期滿,該到哪裡去呢?說到這,趙宏偉笑了。經過一年多的磨練,對於未來,她毫不遲疑。她說:“選我所愛,愛我所選。我已經將自己融入了這片沃土,每天我都要以陽光的心態為父老鄉親們做好每項工作。服務期滿,我將繼續留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