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7日訊 家工商部門調查顯示,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的農產品平均價格,比獲得標志前上漲1至3倍。然而哈市19個獲國家地理標志的農產品“呼蘭蔥”、“阿城蒜”、“巴彥大豆”、“紅星鰱魚”等,如今多數正被市場遺忘,瀕臨消失——
“呼蘭蔥,阿城蒜,巴彥的大豆不用看。”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我市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的農產品,正面臨著即將消失的窘境。

據介紹,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農產品不僅要求質量達到綠色食品標准,還要蘊含地域歷史文化特點等。對所申請的地區而言,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農產品,就相當於拿到了一塊名利雙收的金字招牌。國家工商部門調查顯示,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的農產品平均價格,比獲得標志前上漲1至3倍。永川豆豉從1.15元/斤變成了2.45元/斤,麻旺鴨從10元/斤漲到30元/斤,大寧河雞從8元/斤漲到20元/斤。
然而,目前哈市擁有國家地理標志的19個農產品,除少數品種外,大多數並未因為擁有這塊金字招牌而體現出明顯經濟效益,有些甚至已瀕臨消失。
如今,國家地理標志的申請在哈市明顯遇冷。2008年至2011年,哈市有18個農產品取得了認證。今年僅有“阿城香瓜”一個農產品申請認證並通過。
看著很美市場上卻備受冷落
巴彥豬肉、阿城大蒜、延壽大米、紅星水庫鰱魚、尚志紅樹莓……很多人都知道這些是哈爾濱的農產品特產,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農產品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在日常生活中,國家地理標志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十分陌生的稱謂。
據了解,申請國家地理標志的農產品,必須具備獨特的自然秉賦、人文內涵和品質保障。申請注冊成功後,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可由政府、協會或團體要求的多家企業或農戶共同使用。市農委的工作人員介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針對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名、優、特產品所采取的一項特殊的產品質量監控制度和知識產權制度。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後,有利於產品在市場上擴大份額。
據介紹,2008年,國家農業部為鼓勵和指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農產品地理標志,加大了對地理標志的保護力度,並發布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制定了《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管理辦法》。辦法中規定,申請地理標志登記的農產品應具有獨特的品質特性或者特定的生產方式,產品品質取決於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產品有限定的生產區域范圍、產地環境,產品質量符合國家強制性技術規范要求。截止到2012年,哈爾濱市共有19種農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認證。
然而,哈市大多數農產品在取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後,並沒有得到相應回報,在農貿市場或大型超市中,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農產品備受冷落。
記者先後走訪了哈市多家大型超市、特產商場和農貿市場,並未看到標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這19種農產品。記者先後采訪了很多正在購物的市民,幾乎所有人都稱,不曾聽說過這一名稱。
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農產品為何鮮為人知?業內人士道出其中原因:目前大多數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的農產品並未真正使用專用標志,個別使用者,也未進行宣傳推介,導致市場對其幾乎沒有認知度。
粗放經營標志產品光環盡褪
調研規劃、資料准備、產品檢測、評估申報、專家評審、國家審批……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的手續不可謂不繁雜,但申請成功並不意味著經濟效益上昇。哈市已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的19種農產品,大多數的品牌之路走得比較艱難。這些農產品都有著突出特色,但由於這些農產品並沒有形成以標准規范生產、以標志保證質量、以品牌促進銷售的良性機制,拓展市場之路越走越難。
“巴彥大豆”是哈市第一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農產品。當年,巴彥大豆以蛋白質含量高、富含硒和鋅等多種微量元素的特點成為哈爾濱特產。巴彥縣農業辦的孟憲彬說,2008年是巴彥大豆種植最火的一年,當年獲得地理標志保護後,全縣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80萬畝。然而這幾年,巴彥大豆種植面積逐年減少。2011年巴彥大豆種植面積不足60萬畝。大豆減產是全國性的,主要原因是受到進口大豆衝擊,同時玉米價格連續走高,種植效益超過了大豆,所以越來越多的農民改種玉米。
盡管大豆減產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但是無法進行產業化經營,是巴彥大豆減產的“催化劑”。沒有對其取得的地理標志進行大力宣傳,巴彥大豆的收購價格與同類產品基本相同。沒有深加工,巴彥大豆的衍生產品被冠上其他商標,巴彥大豆漸漸“消失”。孟憲彬說,與綠色大豆相比,巴彥大豆的農藥殘留量更低,品質更好,但因為宣傳力度不夠,現在巴彥大豆已經風光盡褪。
2008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呼蘭大蔥”同樣陷入了尷尬境地。呼蘭區原野村利民蔬菜合作社社長張本路十分郁悶,今年“辣味濃、蔥杆長”的呼蘭大蔥價格越來越低,甚至到了0.8元/斤。回想當年,呼蘭大蔥因為種植早、品質高,幾乎佔據了整個哈市市場,省內商販更要靠關系纔能收到蔥。隨著各地大蔥種植面積的發展,呼蘭大蔥種植戶的品牌意識差,如今呼蘭大蔥已風光不再,市場份額越來越小。而當年知名度遠不如呼蘭大蔥、2010年纔取得“地理標志”的山東壽光大蔥,如今在海南已經賣到了每斤2元的高價,呼蘭大蔥卻只能“窩”在家門口賤賣。
與“呼蘭蔥”齊名的“阿城蒜”也頻遇風霜。盡管全國大蒜價格一路飆昇,但素有“大蒜之鄉”美譽的阿城區蒜農們卻沒有嘗到甜頭。由於大蒜種植成本高、銷售價格低等原因,當地許多蒜農已不再種植大蒜。阿城大蒜陷入了面積少、產量低、品質差、銷售難的窘境。僅僅幾年時間,阿城蒜的種植面積從1萬畝縮減到5000畝,阿城蒜正在被南方蒜所取代。據阿城區農業辦工作人員介紹,阿城蒜一直處於一家一戶的零散銷售狀態,蒜農將蒜直接賣給上門收購的蒜商,自己收益不高。沒有批量化銷售、沒有創出品牌的阿城蒜,在市場上十分缺乏競爭力。
此外,阿城蒜至今仍處於幾百年沿襲下來的“原始狀態”,由於缺乏最起碼的脫毒處理,阿城蒜蒜種的質量不斷下降,近年更呈現明顯衰變現象,導致大蒜個頭縮小、整體減產。相比之下,山東大蒜在脫毒等技術處理上一直保持領先,長年保持著蒜瓣豐滿、易於貯存等優點,在市場上很受青睞。地力減弱,種子退化,產量收益均降,農民逐漸棄種。“如果這種局面再得不到改善,阿城蒜將走向消亡。”工作人員坦言。
哈市質監部門相關工作人員認為,這些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的年產值與保護前沒有多大變化,僅是名稱獲得保護,實質效益不大。該工作人員分析,之所以出現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申請時轟轟烈烈、申請後銷聲匿跡”的尷尬局面,主要是缺少市場開發資金,生產規模過小,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加上社會對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關注度不高,消費者對其較為陌生,導致這些農產品陷入發展窘局。
有名無實地理標志難接地氣
據了解,哈市很多地理標志農產品沒有注冊商標,出售時也沒有地理標志認證字樣。
按照《商標法》規定,地理標志注冊人應是對地理標志所標示商品的特定品質具有監督能力的組織,社團、協會、行業團體等組織都可以成為注冊人,商品的生產者或經營者卻不可以。所以使用地理標志的農產品企業,在對外宣傳時,往往只宣傳自己的商標品牌,而不願花力氣吆喝地理標志,導致地理標志的社會認知度越來越差。
企業無權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導致宣傳不力,而宣傳不力又導致國家地理標志難以被企業花費大量投資打入市場。一些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走向衰落。
“圍繞著國家地理標志做文章,應該是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的綜合力量。國家地理標志其實比名牌和馳名商標更具備商業價值。”省質監局工作人員表示,各級政府部門應該重視國家地理標志的保護,像對待名牌一樣投入資金去開發。事實上,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有相應的法律依據為支橕,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氣息和文化氣息。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農產品,無論在產品的標准化、企業的管理,還是主管部門的認證上,都要比名牌產品的意義更深遠。所以,一些規模小、知名度小的農產品,必須要先開拓市場,等時機成熟之後再進行申報。只有按照市場規律,纔能使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真正走出“申請熱、使用冷、效果差”的怪圈。
此外,業內人士還建議,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應確立由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三方共同監管的體制,制定嚴格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質量監督制度,加大宣傳,提高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權益人的保護意識,與國際接軌,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國際注冊等。
政府出面龍頭企業用好“標志”
持有國家地理標志注冊商標的農產品,往往更容易被外界認識到其獨特品質。一個有良好信譽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將有助於該產品創立馳名商標,更易為市場所接受,提高市場佔有率。哈市獲得這項認證的19種農產品中,也有這樣的鮮活例子。
在哈市南崗區一家農貿市場內,“巴彥豬肉”的牌子醒目地掛在一個攤位前。營業員劉海告訴記者,自從標明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後,豬肉銷量節節攀昇。很少使用飼料添加劑、肉質香嫩……幾乎每一個購買巴彥豬肉的消費者都能說出這種豬肉的幾個特點。
孟憲彬說,巴彥縣有3種農產品獲得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其中“巴彥豬肉”一枝獨秀。2011年巴彥生豬飼養量達到320萬頭,出欄生豬超過180萬頭,創產值24.55億元,農民人均來自生豬產業的收入達到4500元,佔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40%以上,連續5年排名全省第一位。
從成為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至今,巴彥豬肉越走路越順。金鑼集團、雨潤集團紛紛慕名前來收購豬肉,金鑼集團更在巴彥縣投資8000萬元建屠宰分割廠。如今巴彥豬肉聲名遠揚,這塊金字招牌帶動了全縣經濟發展。據粗略統計,目前巴彥縣有養豬戶近2.9萬戶,其中萬頭以上養殖公司9個,5000頭以上養殖公司39個,500頭以上養殖場81個,50頭以下養殖戶2.3萬戶。
產供銷一條龍的格局實現了巴彥縣生豬產業發展的標准化,也讓巴彥豬肉的發展進入良性循環。今年年初,巴彥縣豐源養豬專業合作總社使用“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的生豬受到消費者歡迎,其負責人說:“每斤豬肉多賣2.6元,一頭多賣400多元,合作總社的2000頭豬就多賣80萬元,去掉成本,比養普通豬多賺40萬元。”
2011年,尚志紅樹莓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隨後,尚志市政府相關部門對紅樹莓進行了產業整合,從樹莓到凍果、濃縮汁、果酒、果汁飲料、果粉……走上了產品系列精加工之路,尚志紅樹莓搭“地理標志”的順風車越走越遠。紅樹莓讓尚志百姓走上致富之路,113個鄉鎮、6800家農戶,種植面積7.5萬畝,年產量1.6萬噸,年總產值2.3億元,平均每畝賺6000元,遇上好年景每畝可賺1.4萬元……這些數字確立了尚志紅樹莓的全國“老大”地位。目前,尚志紅樹莓已遠銷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及歐洲等12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3200噸,創匯近千萬美元。
業內人士認為,地理標志價值的體現,離不開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和當地龍頭企業的帶動。“巴彥豬肉”、“尚志紅樹莓”等農產品都是由當地龍頭企業在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企業+地理標志+農戶”的產業模式,整合企業的經營優勢和地理標志的資源優勢,將大部分從事地理標志產品或者相關產品生產的農戶組織起來,進行集中管理、規模生產和營銷,實現企業與農戶在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中的雙贏。
另一方面,申報成功的,也要加強品牌維護能力,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應主動介入,給企業和農戶以指導,幫助他們合理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地理遺產,更有效地提昇優質農產品和特色產業的發展,讓更多地理標志農產品發揮應有的財富效應。
哈籍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
巴彥大豆,巴彥玉米,巴彥豬肉,阿城大米,阿城大蒜,阿城大白菜,阿城黏玉米,呼蘭大蔥,呼蘭韭菜,延壽大米,延壽大豆,方正銀鯽,新立胡蘿卜,紅星水庫鰱魚,尚志紅樹莓,尚志黑木耳,一面坡酒花,亞布力曬煙,阿城香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