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3日訊 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為此,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這對於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障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全面進步,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哈爾濱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農產品基地,這些年在以工促農、統籌城鄉問題上進行了不懈探索。我們以縣域經濟為平臺,以發展現代農業、建設食品安全基地為突破口和著力點,把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與老工業基地的產業基礎結合起來,與城市的強大服務水平結合起來,延伸產業鏈,努力打造生產現代、體系健全、安全可靠、農民富足的“祖國大糧倉”和“百姓大廚房”。這種整合,既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也使鄉鎮村屯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體現了科學發展,做到了統籌兼顧。
思路確定以後,我們制定發展規劃,出臺扶持政策,實行嚴格考核辦法,全力推動現代農業和食品工業發展。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現代農業發展碩果累累,糧食生產能力連年增長,今年突破320億斤,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3%,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九連增”。優質玉米、有機水稻、非轉基因大豆享譽世界,農田水利建設水平大幅提高,綜合農機化水平達到83%,各類農民合作組織發展到3200多個,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4.5%;食品工業以年均20%的速度快速增長,2011年實現增加值257億元,佔全市工業的22%,成為惠農興工、富民強市的重要支柱產業,形成了乳制品、肉牛、生豬、肉禽四大特色養殖加工板塊,建設起雙城、賓西、尚志、五常等十大有機綠色食品加工基地,打造出五常大米、綠寶石、香其醬等86個本土的國家、省級名牌和馳名商標。由於我們堅持實施“碧水藍天沃土”工程,全市農業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全市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認證面積3262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標志認證數量達到2436個,居副省級城市首位。
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昇與食品工業的發展,解放了更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大幅增加了農民收入。一方面,農業的規模化、組織化、機械化和科技化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以呼蘭區大用農業合作社為例,這個合作社僅使用100個勞動力,經營著950戶人家的4.5萬畝土地,年產值達到1.9億元,年利潤達到52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16000元。另一方面,以食品工業為代表的縣域工業快速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農民人均勞務收入佔純收入比重超過30%。2011年我市農民純收入接近1萬元,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700元,是2002年的3.5倍。
實踐證明,堅持以工促農、統籌城鄉,不僅改造了傳統農業、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還有效轉變了農業增長方式、促進了農業又好又快發展。下一步,我們將在黨的十八大統一部署下,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國家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深入推進農村各項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適合市情的土地流轉制度和產權交易制度,從根本上解放束縛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各種桎梏;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組織,推動土地向規模集中,力爭在“十二五”末期農民組織化程度達到80%,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斷提高農田產量和防災抗災能力。二是積極發展食品工業,推動“大糧倉”向“大廚房”轉型昇級。將哈爾濱優勢的產業根基同優良的農業資源稟賦結合起來,在食品深加工上下功夫,積極培育和引進一大批品牌好、前景好、附加值高、產品市場佔有率高的名優食品企業,打造十大特色產業基地和四大縣域農產品加工基地,努力到2015年通過農業產業化帶動基地面積2200萬畝,參與農戶發展到100萬戶,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4000元,讓老百姓既能裝滿“糧袋子”,又能鼓起“錢袋子”。三是全面建設農業綜合服務體系,為轉型發展提供有效保障。加強農產品物流、市場體系建設,打造哈爾濱綠色食品博覽、展示、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服務平臺;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打造農業科技研發服務平臺,完善農業科技示范推廣體系。推進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和質量溯源體系建設,建立起從原料種植養殖、加工、檢測到成品的全鏈條全過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確保哈爾濱農產品的安全可靠。
哈爾濱從實際情況出發,堅持以工促農、統籌城鄉,努力實現穩糧、強工、富民三大目標的有機統一,這是糧食主產區轉方式、調結構的有效路徑,也是科學發展觀在哈爾濱的生動實踐。我們相信,在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這條轉型發展之路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