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高考那點事——高三學生家長 請分擔孩子的壓力
2012-12-09 11:16:49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9日訊 家長經常對上高三的孩子說:“壓力就是動力,你要把壓力轉化,變成對目標的追求!”的確,高三的壓力可想而知——12年的努力就要看到結果,父母親人忘我的付出終將看到回報,學校老師等著學生們成為自己的驕傲。這些期望和祝福壘成一座座大山壓在孩子們肩上,苦不堪言,卻因為它們是以愛的名義出現而無法掙脫。

  試想,馬拉松賽跑途中如果選手帶上了家人准備的毛巾、扇子和水杯,盡管是必需品,又怎麼能不影響速度呢?最終,這些幫助成為了累贅,甚至成為了阻礙。所以,讓高三學生輕裝上陣、全力以赴纔是家長們應該努力的目標。

  請減少不必要的督促

  到了高三,家長的心情隨著孩子的成績上下波動,考得滿意倒還罷了,一旦出現閃失,無數種可能立刻湧上家長的心頭:上課不認真?作業沒做完?和同學關系有變化?偷懶?沒有目標?這些假設,把本就惶惶不安的家長們的心情拉向谷底。

  回顧自己的辛苦付出,展望孩子的美好未來,家長們覺得自己有責任把孩子從“懸崖”邊緣拉回來,於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如果沒有迅速起效,就威脅恐嚇,暴力懲罰,似乎沒有家長的監督,孩子就會順著這次的成績下滑,直接滑到深淵去。

  實則不然,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家長把自己的壓力轉嫁給了孩子。督促的話說了,責任就卸下去一半了:“如果真的有什麼閃失,作為家長,我該做的做了,就算盡責了!”但是,如果督促真的有效,為什麼孩子這麼多年都沒有改變,還需要你不斷督促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鍾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仍然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美元。

  這種由於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超限效應”。一樣的刺激對人的作用時間過長、強度過大、頻率太高,會使神經細胞處於抑制狀態,讓人產生極不耐煩的心理體驗,有多少家長只是覺得孩子不聽話,卻不去反思自己督促的方式方法呢?

  強調“好好學習”,不如監督檢查每天的學習內容;呵斥“你不用心”,不如坐在一起分析一下如何纔能排除乾擾;訴苦抱怨,不如默默付出,動之以情。

  真正的負責,不是轉嫁壓力,應當是給予實際的幫助,並協助孩子實現理想。一定要相信,孩子是遇到學習上的難題,纔導致成績出現波動,要找到孩子學習方法和學科思維上的瓶頸,然後攻克它,從而幫助孩子學習進步。

  請溫和地傾聽苦惱

  高三的冬天,是孩子們心理狀態出現巨大波動的季節。室外活動減少,天氣寒冷,高三的四次月考快要結束,即將迎來第一次模擬考試,沒有假期,沒有休息,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心理衝擊波。此時,作為家長,首先應當考慮孩子的心情。一個人如果是長期處在壓抑狀態,還談什麼學習、什麼目標呢?

  如果學校的學習氛圍決定著壓力無法減輕,那麼,起碼,我們可以在家裡給孩子營造一個與學習無關的輕松環境,分擔孩子的壓力。我曾經在高三家長會上下發了一份《家長對孩子學習滿意度》的調查表。結果顯示,90%的家長對孩子在家的學習狀態不滿意,認為可以再抓緊點兒,可以再晚睡點兒,可以再高效點兒,有4名家長對孩子在家的學習狀態表示基本認可,只有雋芃的家長對他在家的學習情況表示滿意。

  雋芃是一個活潑外向、樂觀聰明的孩子,他每天都很快樂,作為23班班長,高三期間的任何活動他都積極組織並參與,偶爾有成績變化,也不見他有什麼大的情緒波動,這不能不說是家長後勤保障到位的功勞。他的媽媽對他在家的學習情況表示滿意,同樣也會在生活中對他表示尊重和認可,這種和諧的家庭氛圍纔是家長在高三期間對孩子最大的幫助。我幾乎沒有跟他談過心情問題,因為他沒有這方面的困擾。高考中,雋芃考了696分,如願考上了清華大學並順利保研,依然擔任班長,依然樂觀開朗地學習、成長。

  試想一下,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表現一直是不滿意的狀態,怎麼能做到傾聽他與學習無關的煩惱,理解他無端生出來的慨嘆呢?那麼,孩子長期找不到可傾訴的對象,煩惱又不會自己消失,他該如何靜下心來去學習呢?所以,學會傾聽孩子的煩惱,纔是家長對孩子學習的最大幫助。要給孩子在巨大壓力之下產生的負面情緒提供一個出口,心情調節好了,纔有動力和興趣學習。不是嗎?

  當然,家長的壓力也很大,忍著對孩子的不滿,忍著對孩子成績的焦急,面帶微笑地傾聽、安慰,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所以,有時候,就變成了這樣:“沒事,你考成什麼樣都沒關系,能上大學就行……”“孩子,媽媽相信你,你一定能行,只是你現在太不努力纔這樣的,努力就沒問題了!”“是挺有意思,但現在高三時間緊,咱們還是說說你上次考試出現的問題吧!”沒有發自真心的傾聽,沒有對孩子內心的真正了解,沒有忘記成績的誠心安慰,於是,又一輪諄諄教誨,又一輪壓力轉化。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試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了一個威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解開紐扣,脫掉大衣。很明顯,溫和的方式獲得了勝利。

  淺顯的道理容易懂,實際操作起來卻不那麼容易。關鍵就是家長們一直信奉“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雖然孩子不愛聽,但我說的都是為他好,我也沒什麼錯誤。可是,在高三壓力這麼大的階段,為什麼不試著“溫言細語”呢?為了孩子的進步,何必非要“橫眉冷對”呢?高考過後,孩子實現了理想,卻與家長產生了心靈的距離,對家長在自己最艱難的時刻選擇冷眼批評耿耿於懷,這樣的結果也不是我們的初衷吧?!

  請家長承擔起屬於自己的那部分壓力,化解因為對孩子的期待、對孩子上大學的向往而帶來的焦急和不安,不要再以愛的名義給孩子增加學習和思想上的壓力,傾聽、尊重、理解、包容,分擔孩子在高三這個人生特殊階段的艱難和沈重,真正實現父母的愛對於孩子成長的意義。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