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3日訊 『醫保進社區』是醫改的重要內容。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它是構建醫療衛生新格局的重要舉措。
日前,在市政協主席姜明、副主席李志恆的帶領下,市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會同社會和法制委員會、提案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和專家學者,先後深入到我市道裡區、道外區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了歷時一個多月的實地調研,並為加快推進我市醫保進社區工作進程積極建言獻策。
現狀調查近半社區衛生機構未納入醫保
據統計,目前,我市已納入醫療保險定點管理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20家,佔全市已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總數的50.2%。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52個。
委員在調研中了解到,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努力克服公共財力有限、籌資水平較弱等不利因素,使醫保進社區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目前,我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全部納入政府購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范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達到人均25元,服務項目達到10類41項。我市已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全國10個城市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模式改革試點城市之一。
面臨難題缺乏全科醫生醫療設備不達標
委員在調研中發現,由於全市醫保定點社區衛生機構覆蓋面較低,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較弱,社區衛生服務還不能完全滿足百姓『小病在社區』的需求。
目前,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現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人員主要由原來一級醫院和二、三級醫院的醫護人員轉崗而來,普遍存在業務人員學歷偏低、職稱偏低問題,能承擔全科醫生服務的醫生比較缺乏。
同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經費不足導致硬件設施不達標,仍有很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需租賃房屋。
數字顯示,醫保收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收入中所佔比例仍偏低,大部分藥品的費用仍是由患者個人負擔。究其原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藥需執行基層醫療機構基本藥物制度,社區用藥范圍過窄,不能滿足參保患者的基本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醫保患者用藥,還增加了醫療成本,影響了醫療保險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扶持政策的發揮。
委員在調研中注意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內容與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保障范圍不一致,前者是六位一體的基本健康服務,後者是以疾病治療為中心的基本醫療服務,二者差異還需在頂層的制度設計和政策上繼續予以調整和完善。
委員建言醫保門診統籌普及到每個社區
醫保進社區納入總體規劃
委員建議,各級政府應切實將醫保進社區工作納入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將推進醫保進社區與職工及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改革同步進行。
用醫保購買社區衛生服務
委員建議采用醫保購買社區衛生服務的辦法,將公共財政對『養活』社區衛生機構的直接投入方式,轉變為『激活』社區衛生機構的間接投入方式。
探索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
穩步推進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探索首診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試點工作,主動提供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服務。
家庭病床試點納入醫保
積極探索把家庭病床服務納入職工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的試點工作,方便百姓就醫,減輕看病就醫的負擔。職工、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住院治療應提高醫保報銷比例。應將疾病篩檢等納入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突出社區衛生『六位一體』功能要求,從保障疾病擴大到保障健康。
醫保門診統籌普及到社區
應抓緊制訂和完善我市醫保進社區工作的規劃,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將符合規定的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城市居民醫保門診統籌、城市職工門診醫保應普及到每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明確參保居民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就醫能享受居民醫保門診統籌待遇。
社區機構實行准入退出機制
各級政府應繼續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投入,嘗試探索設立以社區就診人數指標為基礎的社區醫療指標體系。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科學、動態的准入退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