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百歲老人蔡靳氏:兒女孝順最長壽
2012-12-24 09:54:0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張海霞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4日訊 家住呼蘭區蘭河名苑小區的蔡靳氏今年正好100歲,雖然不糊涂,但是已經不能自由活動了,由68歲的小兒子照顧。老人是個直性子,心裡不藏事。前幾年,鄰居家有矛盾,她知道了就去當說和人,跟人家“掰扯掰扯”。老鄰居都說蔡靳氏是個有福之人,最先和大兒子生活在一起,直到大兒子81歲離世,臨終把母親交給二弟弟照顧,蔡靳氏跟二兒子生活。7年前,二兒子得了腦血栓無法再照顧母親。現在,蔡靳氏和小兒子蔡潤田生活在一起,老人雖然能說簡單的話,但是已經無法自由行走,必須要人攙扶。蔡潤田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端屎端尿、洗衣擦身、喂水喂飯……

  百歲老人蔡靳氏

  百歲還當“掌櫃的”有話從來不憋著

  蔡靳氏老人住在呼蘭區一個新動遷的小區內,分的是6樓。自從搬上了新樓,不像住平房時那樣方便,老人就很少下樓了。

  記者來到蔡靳氏老人家的時候,老人正在睡覺,老人的小兒媳畢女士介紹,老人耳聰目明,願意看電視,行動有些不便,經常大小便失禁,都是她的丈夫伺候。

  老人飯量很好,早上喝一袋牛奶吃一個面包,中午吃一大碗面條,還得打倆荷包蛋,晚飯跟家裡人吃的一樣。老人初一、十五吃素食,平時最愛吃肉。牙齒已經掉光了,先後換過2次假牙。

  畢女士說,老人在家裡說了算,而且“說一不二”。公公是1960年去世的,她記得很清楚,因為那一年她和丈夫結婚。記得結婚第二天早上,老太太早就梳洗整齊等著老兒子和兒媳婦來“請安”。照規矩得給老人下跪、敬茶,敬完茶老人得“訓話”,講一些家裡的規矩,最後老人給了老兒媳婦一對銀鐲子。

  蔡潤田照顧在床上的母親

  直到現在,過年的時候,兒孫們都要給婆婆磕頭,婆婆也會把准備好的“紅包”分給大家,沾沾喜氣兒。

  在一起生活的時候,婆婆也是“掌櫃的”,誰用錢得請示。老人雖然不識字,但經常在一個本子上面記賬,別人看不明白,她算起賬來可是明明白白的。

  畢女士回憶,前年,一家人包豆包,本來打算包糯米面的,但是老人非要包黃米面的,家裡人表面上答應了她,實際上包的是大米面的,老太太很生氣,也不吃飯了,還罵人,一家人只好輪流給道歉。再得知大黃米比較貴還不好買的時候,老人拿出來200塊錢交給了畢女士,讓她去買大黃米。

  蔡潤田為母親梳頭

  老太太是熱心腸鄰裡吵架她說和

  “婆婆雖然是‘刀子嘴’卻是‘豆腐心’,說歸說,但是很講理,誰家夫妻吵架、鬧矛盾她就坐不住,非得上人家裡說道說道、掰扯掰扯,她一到場,人家也不好意思再吵,只能裝著和好了。”畢女士告訴記者,有一回鄰居一對兩口子吵架鬧離婚,經婆婆一勸,倆人感覺挺後悔的就和好了,還買了東西特意來感謝婆婆。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老人在50多歲的時候就是出了名的“藥罐子”,氣管不好總是咳嗽,看遍了周邊的老中醫,鄰居們一聞到中藥味就知道是蔡靳氏又在熬中藥喝了。用老兒媳婦的話說,“50多歲的時候就成天看病、吃藥,腦門、脖子、全身能拔罐子的地方都拔了,好幾次兒女們都偷偷給老人備下後事,沒想到老太太又活了50來年。”

  記者提起呼蘭的另一位百歲老人趙何氏,畢女士稱,他們兩家是70多年的老鄰居,60多年前趙何氏家為了生計開了一家小面館,婆婆還去幫忙了。

  三個兒子輪流為母盡孝

  這時,蔡靳氏的老兒子蔡潤田回來了。他說,趁母親睡著的時候,他出去給母親買一些降壓藥,母親血壓有些高。蔡潤田告訴記者,1960年父親去世的時候,他17歲,大哥30多歲,“長兄如父”,大哥承擔起家庭的重擔,養活一家人,供二哥和他念書,母親也一直跟大哥在一起生活,大哥不論多忙都把母親照顧周到,直到大哥81歲的時候,無法再照顧母親。臨終前,大哥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母親,讓二哥和他輪流照顧母親,為母親送終。大約7年前,70多歲的二哥患了腦血栓,也不能再照顧母親,輪到他繼續照顧。

  “做兒女的,要為父母盡孝。照顧年邁的母親是應該的,是分內的事。”蔡潤田說,他每天半夜都要起來給母親換內衣,因為母親睡著的時候會大小便失禁,換衣服母親也不會醒,換上乾淨的衣服,母親還能再睡幾個小時。早上起來再給母親洗臉、梳頭、喂飯,吃完飯再把母親的假牙刷洗一遍,然後再把髒衣服洗乾淨晾上。

  談到母親長壽的秘訣,蔡潤田說,母親樂觀、心裡不藏事,能吃能睡,一家人都注重孝道,這就是母親的長壽之道。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