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5日訊 哈爾濱的對俄合作歷史,悠久得已如“老夫老妻”。一談及此,如同“左手摸右手”——感情猶在,激情難燃。
大街上的俄羅斯人在減少,他們有事纔來,無事不登三寶殿;對俄專業人纔沒有顯著增加,從商界到學術界,活躍的仍是那幾位。由此,哈爾濱對俄貿易數量、金額降多增少。
對俄合作不能再只談感情了。用專業態度做專業事,由民間合作及人纔引導,由貿易及投資,由合作及共贏,“老夫老妻”必須昇級為“戰略合作者”。
“民間印跡”要踏實加深
作為伏爾加莊園的主建築師,俄羅斯著名建築師尼古拉·科拉金·彼得洛維奇對哈爾濱和俄羅斯的建築史了如指掌。去年,他又接受了俄聯邦駐沈陽領事館的委派,為第24屆太陽島雪博會進行藝術指導。
俄羅斯藝術家、功勛畫家也頻繁造訪哈市,去年在太陽島舉行的中俄友城繪畫展上,6位俄羅斯畫家甚至說:“以後,俄羅斯人要想看自己國家的油畫,可能得到哈爾濱來了。”今年,第25屆太陽島雪博會再次邀請俄羅斯藝術家,在景區內進行藝術創作。提到哈市的“俄羅斯印象”,外省游客或商人第一反應往往是“你們那俄羅斯人特別多”。“鄰居+親戚”的印象,對哈爾濱來說是發展對俄合作最堅實的基礎。
這種強烈的民間印跡,正應該多踏上幾番,使印跡加深。不久前,俄羅斯藍陶瓷歌舞團創始人來哈參觀伏爾加莊園,對哈市旅游市場表現出極大興趣,有在文化旅游方面與我市建立長期合作的迫切願望。
可是,近年來,熱衷度假游、休閑游的俄羅斯人紛紛遠赴大連、五大連池、三亞等地。對此,哈市決定著重打造針對俄羅斯游客的旅游項目。結合本市特色醫院、景點、旅行社,共同打造中醫旅游、保健旅游及主題旅游等項目。另一方面,積極引進俄方投資者,共同開發優勢旅游資源,推動旅游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最近,中央電視臺一批采編人員陸續抵哈“踩點兒”冰雪節,他們將在我市拍攝中俄旅游年宣傳片,用5期節目宣傳哈爾濱的旅游資源,並通過俄羅斯媒體宣傳,力圖擴大哈市的影響力。
人纔要“標配”更要“頂配”
任何合作的根基都是“人”。游客、訪客都是哈市積極吸引的人,但要發展更深層次、更廣泛、更高端的合作,要有“人纔”。
去年哈洽會上,北京某科技公司的老總衝著“中國這麼多展會,只有哈洽會能見到這麼多俄羅斯客商”而來。但他發現,展會配備的翻譯大多是俄語專業的學生,日常對話雖然沒問題,但要談及具體業務就犯難了。為了能更好地跟客商溝通,最後他自費請了一位哈工大研究經濟又懂俄語的老師助陣。
俄語人纔應該是一座要與俄羅斯深入合作的城市的“標配”。在距離俄羅斯更近的綏芬河青雲市場裡,幾乎所有商販都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而哈爾濱的絕大部分旅游景點甚至沒有俄語標識。
“標配”之外,更應該有“頂配”。入世後,俄羅斯專業服務領域門檻降低,對高層次智力型服務的需求將呈現增大趨勢。我市應緊抓這一機遇,加快對俄服務貿易結構調整,加強對外經外貿服務型人纔的培養,提高外派服務人員的業務技能和境外適應能力。
根據市科技局《對俄經貿合作工作方案》,我市將以哈工大、黑大等高校為人纔培訓基地,在對俄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支持在哈大學、大所和企業的科技人員出國開展長期培訓、技術研發及建立聯合實驗室等。力爭培養和鍛煉一批高級翻譯人纔、中介服務人纔和技術研發人纔,形成高層次的創新人纔群體。
不缺熱情,只差專業
我市已連續8年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舉辦對俄出口商品展覽會,每次市政府經貿代表團抵達時,俄方政府部門的官員都“自駕”到機場迎接。這出於雙方的友誼,更充分顯示出對方與哈市合作的“熱忱”。
拋開一些制度上的因素,一直以來,俄羅斯對來自哈市的貿易、投資是熱烈歡迎的。相比之下,我市對俄合作資源分散,各自為戰、零打碎敲,沒有形成強大的合力。
可以說,對於合作的路線、策略等等,雙方均不夠專業,往往造成想要熱情相擁卻擦肩而過的局面。針對對俄合作如何“專業化”、“系統化”,我市將成立以市政府主管領導為組長,由市直各相關部門、各區縣(市)以及外匯、海關、檢疫、民航等中省直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對俄合作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統籌領導、綜合協調、推進落實等工作。
同時,建立重大事項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在對俄合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建立中俄互動交流機制,擴大與俄地方部門互動。市發改委、農委、外辦、科技局等相關部門,正在著手與俄相關州區政府建立常態化、機制化、規范化的溝通機制,抓緊研究與俄哈巴羅夫斯克、濱海邊區成立市級合作委員會,互設聯絡處;充分發揮中俄促進會作用,統一推進與協調市政府各部門對俄合作工作,不斷提昇對俄合作的層次和水平。
在日前召開的全市對俄合作工作會議上,各相關部門均出臺了《對俄經貿合作工作方案》,內容翔實,針對性強。如果《方案》能全盤實現,我市對俄合作戰略昇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