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市第一次地下管線普查工作正式啟動
2013-01-28 15:38:24 來源:大鵬新聞網-牡丹江日報  作者:呂曉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28日訊 談到現代化城市,許多人立即想到高樓大廈林立,人流熙熙攘攘。事實上,地下管線纔是城市的“血管”和“生命線”,是維系城市安全與繁榮的重要根基。1月9日,我市第一次地下管線普查工作正式啟動,埋藏在地下的管線,牽動了相關職能部門和管線權屬單位的“敏感神經”。

  在市政府推動下,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普查地下管線、建立信息系統、建設“智慧城市”等工作將陸續展開。通過對地下管線實施科學管理,我們可以了解牡丹江城市發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普查 還城市管理歷史欠賬

  今年1月,就在我市首次啟動地下管線普查工作時,全國三分之二的地級城市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這項普查。由此可見,做好地下管線普查工作,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談到現代化城市,許多人立即會想到高樓大廈等地上建築。實際情況是,地下資源與地上資源同等重要。”市規劃局負責人說,目前埋藏在牡丹江市區的地下管線,很多是日偽時期、建國初期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因為年深日久,有些地下管線的具體位置連城建、規劃部門也無法掌握。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園區興起,市區許多工礦企業外遷,原來埋藏在地下的工業管線與民用管線混在一起,給城市管理工作增添了新的難度。

  通信、電力、煤氣、供熱、給排水……面對誰也說不清的各種地下管線,一個單位搶修自己的地下管道時,稍不留意就可能損傷其它部門的管線。與地下管線監管不到位伴生的另一個後果,是地下管線建設標准普遍偏低,例如由於排水管口徑較小且空間分布不合理,每年夏季集中降雨時,許多城市發生內澇。

  機制 多元投入與資源共享

  十八大閉幕後,牡丹江迎來了新一輪跨越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依據正在修編的《城市總體規劃》,未來牡丹江主城區規劃控制區面積將達到200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50萬,以開展市區地下管線普查為契機,今後我市將在地下管線管理方面推行“多元投入、資源共享”的新機制。

  相關資料表明,這次市區地下管線普查涉及給排水、燃氣、電力、電信、工業等九大類管線,需要幾十家地下管線產權單位積極支持。保證普查數據全面、准確,是地下管線普查工作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管線產權單位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

  市政府投入的專項經費,主要用於普查基礎資料收集、成果驗收匯總、編制綜合管線圖、建立數據庫和管線信息系統等方面。

  預計到今年8月本次普查工作結束時,市區將建成高水准的地下管線信息管理系統。該信息系統可以納入“數字牡丹江”地理信息公共信息平臺中,為“智慧城市”建設夯實基礎。

  未來 有令必行與動態監管

  以市區首次開展地下管線普查為起點,今後職能部門將對地下管線實施規范化、信息化、動態化、科學化管理,運用行政手段,讓地下管線在助推牡丹江現代城市發展中充分發揮“生命線”的作用。

  比如說,過去由於相關部門對地下管線缺乏有效管理,一些單位經常在公路上挖坑施工,導致部分路段成了“拉鏈路”,民怨多、浪費大。以推行市區地下管線普查工作為契機,今後市區所有管線在開工前,建設單位必須與城建檔案管理部門簽訂竣工檔案責任書,未簽訂責任書的,不予放線開工;

  在市區地下管線鋪設工程完畢,即將覆土前,建設單位要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竣工測量,並向城建檔案管理部門上報竣工檔案和相關數字檔案,未報竣工檔案的,城建部門對該案可查工程將不予驗收;

  規劃部門將加強對地下管線工程的審批管理與監督執法,建成地下管線信息系統長效管理機制……相關人士認為,樹立地上資源與地下資源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的理念,有利於實現地下資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把牡丹江打造為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