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北京3月6日訊 (記者 孫曉銳) 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盧禹舜提出,如何更好地滿足人們越來越多的、層次多樣的精神需求,更好地改善文化民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民族整體文化素養的普遍提高,將是政府和全社會面臨的新挑戰、新任務。
全國政協委員盧禹舜。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層面的人民生計,也就是人民生計中的文化層面。包括獲得安身立命之道,得到精神激勵和智力支持,接受教育(包括終身教育),享受體育和醫療服務、圖書影視消費、旅游休閑,以及參加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講座展覽等,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兩個方面所涵蓋的內容及其范圍,都是文化民生的基本方面。文化民生致力於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健康和諧。”盧禹舜說,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全球文化融合,社會正經歷轉型期的關鍵階段,文化民生越來越成為影響人民幸福感和幸福指數的重要因素。
盧禹舜指出,當前,我國文化消費增長滯後於消費總體增長。從需求上看,文化消費結構不盡合理,文化消費層次失衡,表層的、泛娛樂化的文化消費盛行,而較有內涵的、高品質的文化精神需求整體上增長不大,民眾整體的文化素養不高。民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相對比較薄弱,對於民族文化的體認和中華文化復興問題較為淡漠。
盧禹舜認為,造成文化民生中存在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來自三方面。一、經濟因素。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及收入不平衡是主要的因素,近年來,居住、飲食等消費成本的逐年增高,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消費。而且,我國社會中產階層比例較少,而他們是文化消費的主流人群。二、社會因素。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限制了人們的文化發展需求,人們更傾向於通過儲蓄謀求未來的“自我保障”;追求“功利型”、“有用性”的價值取向等,使得人們對“非必需”的“無用”的精神文化需求忽視、邊緣化,對此類文化消費形成了擠壓。生活經濟壓力、心理壓力的加大,使得人們傾向於選擇成本低、更具有表層娛樂、消遣性的文化娛樂內容。三、文化因素。有歷史的因素、教育的因素,也有西方文化的衝擊,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缺失、文化傳統斷層,民眾缺乏基於對本民族文化深刻了解基礎上的文化認同與歸屬感,此外,還有文化傳播的有效性等問題。
為改善文化民生,提昇民族整體文化素質,盧禹舜建議,國家應重視“種”文化,從基礎教育抓起,進行“國粹”教育,將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文明相關精粹內容滲透入基礎教育甚至學前教育,使人們從小就對民族文化有一個客觀的體認,並將一些優良的傳統繼承下來。在社會層面,通過媒體宣傳、利用傳統節日等加強生活方式的引導,尤其是對包含著優良傳統美德的禮儀習俗的生活方式的倡導;在全球化文化大潮和世界各國文化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中華文化一方面要探討現代轉化的更合適路徑,一方面要探索“走出去”的更有效方式,另一方面,還要特別重視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內的承續和發展。可提倡文化元素在市政規劃等方面的體現,營造和諧中國的文化景觀;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階段,建議有關部門在文化領域設立最高榮譽的激勵制度,以在全社會引領重文化、重藝術、重創新的時代風尚;在文化產品中關注民眾生活、需求和承受力,創造平臺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創造文化和藝術的活動。高端藝術可以以藝術衍生品的形式親近人民生活,使人們有能力消費起更高端和高雅的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