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7日訊 “一斤牛肉32元,夠買兩斤豬肉了。”本來指望節後牛肉價格會有所回落的市民於女士,在副食品商店裡的價簽前“望牛興嘆”。從去年4月開始,哈市牛肉價格拉昇進入衝刺階段,至今已上漲了四成有餘。
近日,記者來到我省養牛第一大縣賓縣,一探牛肉價格上漲的緣由。
養牛戶牛市倒掛,架子牛價格上漲
存欄量42萬餘頭,年出欄23萬餘頭,多年來賓縣牢牢佔據著我省養牛第一大縣的寶座,但就是這樣一個養牛大縣,也面臨著農民養牛積極性不高的局面。
4日,賓縣賓安鎮牛市大集。青雲牧業的老板趙國安早早地在市場上轉了一圈,他發現這裡多是些牛齡在1歲半、體重500多斤的小牛。趙國安嘴裡不斷嘀咕:“太小了,這至少得多吃兩個月飼料。”趙國安發現,牛雖然小了,價錢卻高了,牛市上的架子牛價格從去年4月的每斤12元,漲到現在的16元,買牛成本漲了2000多元。
“飼料成本不斷增加,現在養一頭牛每個月得多花150元。如果僱人更貴,養牛工人的保底工資已經從去年的每月1400元漲到現在的2650元。”趙國安說:“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牛市出現價格倒掛,我們按每斤16元收購架子牛,育肥後再以每斤12元的價格把牛賣給屠宰場,我們只能賺育肥這部分錢,一頭牛一年僅賺1200元。”
2007年,當趙國安投資成立青雲牧業時,他所在的萬發村有50餘戶養牛戶,年飼養4000餘頭肉牛。到2012年,只剩下不到20戶,年飼養2000餘頭肉牛。賺不到錢的小規模養殖戶已基本被市場淘汰。
屠宰企業錢沒多賺,利潤來自深加工
“近年來飼料、人工、地租等各項成本都在增加,”賓西牛業的負責人介紹說,“一頭1000斤的肉牛,收購價格是1.2萬元,一般可出肉450斤,每斤成本27元,而這個價格還不包括水電、人工、運輸、銷售、損耗等各個環節的成本,尤其是人工、運輸的成本大幅度上漲,使每斤成本又增加1元。因此,市場上牛肉價格上漲並沒給企業帶來多少利潤,我們的利潤主要來自牛肉深加工。”
作為一家惠民企業,為了減小養牛戶價格倒掛的情況,今年賓西牛業准備把肉牛收購價格提高到每斤13元以上,按照今年13萬頭肉牛屠宰計劃,企業將為養牛戶增收1.3億元。
漲價背後牛源緊張,肉牛加速外流
業內人士表示,除人工費、飼料費等成本增加外,國家總體肉牛存欄量減少也是市民為本次牛肉價格上漲“埋單”的重要因素。
能繁母牛的減少,是全國性牛源緊張主要原因。在青雲牧業的一萬平方米牛捨中,飼養的全部是用來育肥的架子牛,不僅是青雲牧業,賓縣幾家大型養殖戶,幾乎難覓能繁母牛的蹤影。趙國安告訴記者,飼養費用高、見效慢是能繁母牛減少的主要原因。他說:“一頭母牛要養到24個月纔可繁殖,牛犢18—20個月後能作為架子牛出售。飼養一頭母牛年均獲利僅700元,而一年可以育肥兩茬肉牛,每頭牛可獲利2400元,這個價格差讓不少農戶放棄了飼養母牛的念頭。”
市畜牧局生產處處長郭成瑛告訴記者:“在對養牛戶補貼方面,哈市已經走到了全國的前頭,如為新建牛捨提供資金補助、減免養牛戶貸款利息、免費提供凍精及配種等優惠政策,哈市的肉牛存欄數有了穩步增長。”
據了解,哈市去年肉牛的存欄數為160萬頭,比上年增長約5萬頭,但與全國肉牛存欄量4年來下降1000萬頭相比,這點漲幅微不足道。全國牛源緊張,加快了哈市肉牛外流的速度,未來牛肉價格依然存在巨大的上漲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