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我省全國政協委員建言現代化大農業
2013-03-07 10:22:5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郭銘華 常春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7日訊 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毫不放松糧食生產,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推廣先進技術,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2012年,我省成功地實現了糧食總產歷史性的『九連增』,糧食總產量達到1152億斤,全省糧食產量連攀高峰不負眾望。然而,在這個高基數之上,面臨糧食種植結構調整的空間收緊、水土資源約束日漸趨緊等制約因素,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的難度越來越大。

  在糧食『九連增』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推進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增加糧食產量,我省全國政協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水利支橕

  夯實增糧基礎

  『農田水利是糧食生產的命脈和根本保障,可是由於資金投入不足,配套資金籌措難度大;控制性工程不足,灌溉設施老化嚴重;水土流失嚴重,我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與現代化大農業稱號不符。』

  馬立群委員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我省用全國1/10的耕地生產出全國1/4的商品糧,但由於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過多,我省糧食生產在『天幫忙』、『九連增』背後,隱藏著極大隱患,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全省糧食穩產增產,已刻不容緩。『建議國家及我省在灌區建設上進一步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傾斜,加快江水灌區建設,特別是加快「兩江一湖」邊境水利工程建設。』

  他建議,在國家『十二五』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領域的框架下,應當用農業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調整、完善水資源調控規劃、流域治理規劃和灌區整合規劃,尤其要高度重視項目謀劃工作,加大前期投入,確保規劃項目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實施效果。要集中抓好糧食主產區的建設改造項目,通過集中規劃、集中項目、集中投入,形成一批牽動糧食高產穩產的核心區域。並以構建多元投入機制為保障,突破農田水利建設制約『瓶頸』。構建中央、省、市、農民四位一體的投入機制,落實公共財政對水利投入的政策規定。同時,拓寬市場投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水利企業通過上市和發行債券進行直接融資,發展水利基礎設施和灌溉系統融資租賃服務,必要時可成立農田水利建設專項發展基金。

  利益補償

  確保種糧積極性

  多年來,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和國家商品糧基地,我省把各種資源重點向糧食生產配置,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逐年提昇,為保障全國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但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加快地方經濟發展的機會。

  對於怎樣健全和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提昇糧食主產區種糧的積極性,增強發展潛力,周春玲委員建議:『一是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補力度。完善支農資金分配和財政轉移支付機制。二是按照商品糧特別是稻米的調出量給調出省以補償。落實將農墾系統的產糧大場納入中央財政對產糧大縣獎勵政策。三是支持主銷區參與主產區糧食生產基地、倉儲設施等建設。』

  『從長遠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主要依靠糧食主產省,重點是依靠商品糧調出大省。』周春玲分析說,為進一步挖掘商品糧基地省糧食增產潛力,建議國家按照商品糧基地省糧食總產扣除每人每年留糧1000斤計算商品糧的數量,並按每斤商品糧1元的標准給予省財政轉移支付獎勵,增強商品糧基地省省級財力,進一步調動其重糧抓糧的積極性。同時,建議隨著國家財力增長同步增加對產糧大縣的轉移支付和產糧大縣獎勵補助資金額度,保障糧食主產區縣市財政正常運轉。

  科技興農

  增強綜合生產能力

  『現代化大農業的核心是農業科技,要想糧食增收攀上新高峰,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示范作用,加大市縣鄉農技推廣力度。』李文志委員以綏化為例向記者介紹了農技推廣面臨的問題。

  綏化市是我省產糧大市,目前市縣鄉三級農技推廣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總數1092人,全市耕地面積按2770萬畝計算,全市種植農技推廣機構專業技術人員人均指導耕地面積2.5萬畝,鄉鎮基層種植業農技推廣人員人均指導耕地面積4.8萬畝,市本級只有每人每年2000元辦公經費,沒有用於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的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的專項經費。推廣面積偏大、推廣人員服務半徑過大、推廣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突出。

  李文志建議,推進市縣鄉各級農技推廣力度,要統籌做好人員配備、資金保障和技術更新,應力爭使地市的農業科技進步率以年均2個百分點以上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使地市農業科技進步水平達到65%以上。其次是繼續發揮農墾系統的科技示范作用,一方面,全面普及推廣農墾系統的良種選擇和高產栽培、作業模式;另一方面,力爭『十二五』時期,農墾系統農業科技進步水平達到75%以上,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