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全國政協委員陶夏新:將北方生態屏障關鍵部位地方國有林區納入天保工程
2013-03-10 11:56:38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曉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北京3月10日訊(記者 孫曉銳)“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各大林區發生了明顯變化,森林資源消耗大量減少,且林區經濟與社會穩步發展,對改善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國政協委員陶夏新指出,當前有一大部分地方國有林區未納入工程實施范圍,亦未享受相應政策,致使這部分林區長期形成的生態保護、經濟與社會矛盾日益顯露,森林生態功能減弱,森林質量下降,可采資源枯竭,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濕地退化及旱澇災害等日趨嚴重。

全國政協委員陶夏新。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陶夏新結合我省林業情況介紹說,位於大小興安嶺生態屏障的結合部(大小興安嶺植物區系的“交錯帶”)的黑河市,80%以上的森林資源為多代萌生天然次生林,林分質量下降、林相殘破,成為大小興安嶺生態屏障中最薄弱的部位,寬度已不足100公裡。形成的“缺口”效應直接影響到大興安嶺南麓和小興安嶺北坡生態功能屏障的發揮和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的完整性;縱深影響到松嫩平原十年九旱,土地沙化和鹽鹼化日漸嚴重,威脅559萬公頃糧食主產區的生產安全,甚至波及內蒙草原和我國北方地區的生態安全。

  陶夏新指出,地方實施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補償標准低,實施范圍窄,優惠政策少,拿不出更多的資金來保護和恢復森林。本來共同勞作在“山連山、樹挨樹”同一片森林資源完整體系內的地方國有林區職工人均年收入不足7000元,遠低於已納入天保工程那些林區職工的收入,也明顯低於當地城鎮居民和農民收入,尚有四分之一的職工未能參加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地方國有林場陷入巨額債務壓力,拖欠職工工資及各種社會保險費用以億元計。受地方財力限制,這些地方國有林區長期面臨著基礎設施及生產生活條件差、歷史遺留問題多等民生問題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國家制定的《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2010-2020年)》政策支橕平臺是“天保二期工程”,而黑河國有地方林區陷入困境的“短板”有可能拖累規劃的實施。天然林保護應強調資源自然屬性的恢復,不應受管轄權屬范圍的制約。其實,地方國有林區還是有一些納入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的。例如,吉林省有四個地方森林經營局、內蒙古有八個地方森林經營局自天然林保護工程一期即已納入工程實施范圍。

  陶夏新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立足國家生態安全戰略實施,總結地方國有林區納入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的經驗,適當調整國家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范圍,盡早把北方生態屏障的關鍵部位包括進來,形成整體,更好地阻擋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和蒙古高原黃沙的挺進,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護東北平原,促進糧食增收。同時,減小天然林保護工程在地區間政策不平衡、部門間政策差異大帶來的問題,推動這片林區資源保育、經濟轉型、持續發展,緩解林場職工群眾生活困難,維護林區社會和諧安定。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