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13日訊 領軍全國綠色產業發展的大興安嶺地區,轉變發展視角,重點打造藍莓生產加工基地、有機黑木耳生產基地、野生中藥材保護利用基地和脫毒馬鈴薯種植基地。2012年『四大基地』實現產值24.2億元,比上年增長26.7%。
大興安嶺地委行署緊緊圍繞『把資源管起來、讓百姓富起來,建設生態型花園式新林區』的目標,重點推進12個綠色食品產業項目,項目總投資10.2億元,除1個前期謀劃項目外其餘全部按期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47%。
大興安嶺野生藍莓資源十分富集,被譽為『中國野生藍莓之鄉』。近年來,地委行署加大野生藍莓保護力度,集約化試點經營面積達到1025公頃。同時,加大人工藍莓種植力度,建立了2個組培生產基地、4個扦插生產基地,藍莓種苗繁育能力達到500株,人工種植藍莓1.2萬畝。加快藍莓產業化進程,已有北極冰、超越、依莓等藍莓生產加工企業24家,開發出藍莓冰酒、果乾、果糕、花青素提取物、軟膠囊和口服液等十大類160多種產品,產品遠銷北京、上海以及美國、日本、韓國等地。未來5年內,他們將全面保護野生藍莓種植資源,爭取畝產增30%以上,人工藍莓種植面積達到16萬畝,藍莓產業產值實現10.3億元。
打造有機黑木耳生產基地。全區已建成標准化木耳養殖基地66個,木耳養殖規模達到2億袋,形成了較為成型的麥飯石和小孔單片養殖技術。42家黑木耳加工企業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3個大中城市建立了銷售網點。食用菌實現了規模化生產,2012年完成食用菌養殖1.96億袋,市場供不應求。
打造野生中藥材保護利用基地,現已建成黃?、原麝、草蓯蓉3個省級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區,總面積達12萬公頃;聘請中國食品藥品鑒定研究院、中國藥典委員會完成了黃?、五味子、蒼術、赤芍4種野生藥材的品質鑒定,叫響了『野生藥材品質最優良地方』的品牌;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聯合建立了省級野生藥材人工撫育和補植科研示范基地,林下人參種植和黃?、蒼術等野生藥材人工撫育補植技術獲得成功;宛西制藥投資3億元的中藥材GAP種植加工以及養生院、大藥房等項目成功落地。
目前,全區馬鈴薯、商品薯種植面積達10.8萬畝,產量21萬噸。重點推廣『早大白』、『尤金』等適應當地栽培的優良脫毒馬鈴薯品種,注冊了『興佳』『嘉豐』牌種薯商標,建成了34家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形成了以麗雪精淀粉公司為龍頭的馬鈴薯加工企業集群,精淀粉年加工能力2萬噸,目前已通過IS9001:2000國家質量體系認證、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標志認證和IMO國際組織有機食品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