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委員呼吁提高農業生產防災抗災能力
2013-03-13 08:20:5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邵維信 譚成義 王志強 郭銘華 常春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13日訊 極端天氣常常會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風險,我省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委員們呼吁,國家應全面建立應對極端天氣機制,制定預警和減損方案,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

  3月初以來,北大荒集團八五二分公司出動20多臺挖掘機挖掘、疏通堵塞的田間溝渠,抗春澇、保春種。

  “近年來極端天氣災害層出不窮,各種‘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等對災害的描述性詞匯也在各種媒體上屢見不鮮。”趙雨森委員說,黑龍江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雖然近年來糧食產量喜獲“九連增”,但極端天氣對農業的威脅卻從未解除,農業生產可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趙雨森以2012年為例向記者介紹了極端天氣對我省農業生產的影響。他說,去年黑龍江省農業生產經歷了春季嚴重乾旱、秋季臺風導致部分地區莊稼倒伏等多重考驗,進入秋收期以來,又遭遇了多年未遇的極端天氣,根據氣象部門的統計,9月10日至10月14日,全省主要農區平均降水量86.6毫米,比上年同期偏多318.4%,為近十年來秋收期降水量最多的一年,局部地區降水量甚至超過100毫米。直接導致局部地塊機車下不去,加之人工收獲成本高,效率低,延緩了秋收進度,給全省收糧作業帶來極大影響。

  “農業畢竟是對天氣變化最為敏感和最脆弱的產業,迄今仍未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稍有不慎,便會造成減產乃至絕收,直接影響到農民收入的增加和國家糧食安全。”李文志委員說,極端天氣有向常規化發展的趨勢,面對這種新情況,我們只有早做謀劃,未雨綢繆,方能處變不驚,從容應對。

  李文志建議,國家應盡早成立應對農業極端天氣的組織領導機構,負責推動全國應對極端天氣能力的總體工作及涉及到部門間的協調工作,中央應在政策、資金、人纔等方便給予傾斜,並盡快形成應對農業極端天氣的法律法規、人纔團隊、科技儲備以及物資儲備;形成氣象與農業、水利等部門針對應對極端天氣的合作機制,完善聯合防災機制;做好氣象災害防御的科普宣傳,提高農民防御氣象災害的意識。

  “應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建立農業抗逆技術研究科研基金。將全國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相關專家組織起來,應對極端天氣可能造成的農業問題聯合攻關:一是引入和選育抗逆性(耐高溫、乾旱、鹽鹼等)農作物新品種並開展相應的抗逆性栽培技術研究;二是發展節水農業種植技術;三是研發應急農業生產技術,特別是災後快速恢復等相關技術。”趙雨森說。

  付剛委員還建議進一步完善我國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建設農村氣象監測網,充分依靠科技進步、利用現代化手段,對乾旱、低溫、臺風、暴雨(雪)、大霧、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進行中短期預報,對雷電、龍卷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進行短時臨近預報,提高預報的准確率和精細化程度。同時,提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傳播能力。形成統一規范的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努力擴大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的公眾覆蓋面,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提前量,拓寬傳播渠道,實現預警信息“進村莊,進農戶”。

  還有的委員提出,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灌溉體系,提高抗旱排澇的能力。同時,要完善江河防洪工程和防洪減災體系,開展大中型病險水庫及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以保障水庫下游地區安全。國家應當繼續加大保護濕地和森林的力度,在生態環境脆弱區域實施退耕還濕、退耕還林、退林還草,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因為良好的生態能有效抵御或減輕極端天氣造成的影響。

  “為了分擔氣候災害所帶來的風險,應當積極推廣農業保險,在最大程度上減輕自然災害給農民帶來的損失,保護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付剛補充說。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