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4月1日訊 隨著網購、電視購物的逐漸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非現場購物大軍,而隨之產生的則是各種消費糾紛的增加。3月31日,記者走訪中發現,購物基數增大,商家假冒偽劣,售後退換貨難和維權難取證成為非現場購物投訴量激增的四個主要原因。
網購投訴量成倍增長,消費者要警惕陷阱。(資料圖)
名詞解釋
非現場購物:包含網絡購物、電視電臺購物、電話購物、上門推銷購物、手機短信購物等五種形式,沒有實體店,送貨都是郵購或快遞。
非現場購物激增帶高投訴量
2012年,哈市消協和工商部門共受理非現場購物的諮詢申(投)訴舉報569件,同比增長26.7%,而且連續三年增長近三成。哈市工商局12315指揮中心主任辛棟表示,非現場購物投訴量增加,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購物基數增大,“網絡購物的興起和發展,導致非現場購物的人群急速增長,按照消費規律,消費人群增加,消費投訴也會增加。”
商品價低質量難保
哈市小李近日網購了一雙運動鞋,郵到後發現鞋與實體店的不一致,對方卻表示“我們的鞋都是仿耐克鞋,質量很好,不影響穿著。”商家以無質量問題為由拒絕退貨。辛棟說,因為非現場購物,消費者無法通過圖片來判斷商品的好壞。“非現場購物最大的優點就是便宜和方便,商家就是抓住了消費者貪便宜的心裡,銷售假冒偽劣商品。”
售後不健全退換遭推諉
哈市陳女士網購了一臺電視機,使用過程常出現黑屏和亮點,而該品牌電視在哈市沒維修網點,只能自費送沈陽維修,最終經工商協調,陳女士纔將電視退掉。辛棟表示,有的非現場購物產品,生產、銷售、售後服務和熱線接聽地都不一樣,出現糾紛四方推諉。如果銷售地在外省市,維權還要通過當地工商機關。
證據難取證導致維權難
伍女士在網上團購了一張餐券,到期後網站拒絕退款。伍女士說,“團購時商家承諾過期退款,但事後把承諾刪除了,我沒截圖留證據。”最終經調解,網站為消費者退了款。辛棟表示,很多非現場購物的商家在消費者購物後不提供發票等購物憑證,一旦發生糾紛,商家不承認之前承諾事項,這樣的維權很難成功。
工商建議
哈市工商局消保處處長王緒坤表示,現在非現場購物相關監管機制並不健全,沒有明確條文規定如何處理糾紛,“我們暫不建議采用這種方式購物,如發生糾紛或者遭到欺詐,消費者本身也有一定責任。”王緒坤建議,如非要選擇非現場購物,一定要注意保留購物憑證,並通過錄音、錄像或者截圖的方式記錄商家的承諾,方便自己維權,而且要選擇先驗貨後付款的方式,防止自己買到假冒偽劣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