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佳木斯市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
2013-04-19 09:56:23 來源:東北網-佳木斯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9日訊 新機遇、新思路、新技術、新品種……近年來,佳木斯圍繞『農』字大做文章,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路子更是越走越寬廣。

  從傳統模式中跳出來

  隨著農業水利化、機械化、科技化、合作化、產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生態化建設步伐加快,我市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化農業轉變。全國現代農業現場會在我市召開,標志著我市農業現代化水平進入全國領先行列。

  2011年我市提供的商品糧可滿足全國13.7億人口食用一周時間,這樣一種換算方法足以說明我市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位置。2012年,我市新增大型農機合作社30個,水稻、玉米兩大作物播種面積實現『雙百攀昇』,示范帶、示范區、示范田農業現代化水平基本上實現與農墾同步共頻,農業生產喜獲豐收,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

  田野鄉間,一塊塊『田成方、樹成行、溝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標准化農田向人們展示農業也可以很『精』;葡萄、瓜果、蔬菜唱主角的采摘園、休閑耕作園告訴紛至沓來的游客農業離城市並不遠。

  多年來,我市始終堅持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中之重,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目前,全市擁有水稻智能化浸種催芽基地71處,批浸種量達到1.011萬噸,500多萬畝水田用種實現了統一智能化有氧催芽,芽種質量得到了全面提昇;高標准水稻集中育秧小區497處,水稻秧田管理實現了調溫、控水自動化。大量工業裝備的普遍采用,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提昇了抵御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高產穩產性大大增強。

  從科技中汲取發展營養

  科技在農業中的作用,讓人們一次次看到驚喜。將一支粉筆、一張講臺、一位講師授課的『老路子』變成了與農民互動培訓、按農民需要培訓的『量體裁衣』式的新模式。借助網絡信息平臺讓農民在家中點擊鼠標就知道咋種地。專家與農民隨時隔空交流但技術指導卻一點不差,這種學習方式深受農民喜愛,掌握起種植技術來也很容易。

  用科學技術武裝農民的頭腦,就是提高農業生產力。玉米大壟通透密植、大豆『壟三』栽培以及寒地水稻『三化一管』等先進實用生產技術得到了全面普及,『以土定產、以產定肥、以肥保產』的測土配方施肥應用面積連年增長,直接推動了農業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了全面積、全作物和全過程標准化生產,全市農業標准化率達到90%以上,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支橕作用顯著增強,成為推動我市農業發展的主要支橕。

  從大農機中翻滾出能量

  拖拉機、耕耘機、聯合收割機、噴灌設備等各種現代農業生產機器的廣泛應用,我市農業耕作已擺脫傳統方式,實現了由千百年來以人力畜力為主向以機械作業為主的重大轉變。

  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組建數量的不斷增多,農業機械力量顯著增強,截至目前,我市已建設千萬元以上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61個,農機總動力已達到345萬千瓦,比2006年168.58萬千瓦增長176.42萬千瓦,增幅達104.6%;擁有大中小型拖拉機12萬臺,農機保有量比2006年增長了40843臺,增幅達53%;直接帶動綜合農業機械化程度由2006年的83%增長到91.3%,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在春種、夏管、秋收等關鍵環節實現了全程機械化,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的人力勞作生產模式將永遠成為歷史。在去年全市『埋汰秋』裡奪豐收的關鍵時期和今年備春耕時期,現代農業合作社的農機大顯身手,讓農民嘗到了『機械金剛』的威力。

  從產業化中強壯筋骨

  多年來,我市以規模化生產為基礎,以產業化經營為牽動,農業產業化體系日臻完善並不斷壯大,市場化程度日趨成熟。1000多戶農業加工企業,水稻加工能力達到260萬噸,大豆90萬噸,玉米80萬噸,市級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56戶,我市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碩果累累。

  在農業組織化發展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功不可沒。我市培養落實了1219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覆蓋全市近60%的農戶,是2006年同期的2倍多,輻射帶動農戶24.4萬戶,培育和樹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典型3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聯結市場、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促進實現產業化經營各環節的一體化,實現農民小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從而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樺川星火水稻合作社的農產品直接進入了大潤發、樂天瑪特、家樂福等超市,實現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大型超市直接對接,2012年銷售大米1.2萬噸。樺南鴻源水稻專業合作社依托黑龍江孫斌鴻源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入社會員273人,稻田15000畝,會員年增收200多萬元,戶均增收7000多元。輻射帶動周邊30多個水稻專業村、3000多名稻農、18萬多畝稻田,年均增產水稻500多萬公斤。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