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開始集體抵制的劍拔弩張,到現在部分業主默許業主委員會的改造藍圖,和興商廈的經歷可算得上是全市“住改商”的“樣本”。實際上,泛泛談禁止無助於改變城市中無序的“住改商”亂局。和興商廈、恆祥城、華威大廈……在越來越多“住改商”紛紛湧現的當下,探討高層民宅復合治理,纔是當務之急。
資料片
“商業味”摻雜“火藥味”
沒人能夠說得清,為了維護居住權,和興商廈的居民已經第幾次與身邊的商家“戰斗”了。
一樓玻璃被砸碎的收發室、樓道裡四處張貼的“告示”、居民防盜門上貼出的“請勿打擾”留言……這裡的火藥味甚濃。
其實,和興商廈的1層至4層纔是真正的商廈,5層至26層是純住宅。住宅這部分在2002年最初售樓時的名稱是“和興嘉園”,後改為“麗雲閣國際商務公寓”。從改變的名稱上可以看出,開發商也認識到了這棟樓的商業價值。
從2002年入戶起,和興商廈裡經商的就比居住的多。業主委員會統計顯示:樓裡一共有220戶,經商與居住的比例是7:3,也就是說現在僅有純住宅60戶,其餘160戶已轉變為商業用途。記者不挑樓層隨意走訪,樓裡開的公司比比皆是。在20樓,有嘉榮投資管理諮詢公司、智聯經緯教育集團、嘉昇律師事務所、理想國際、即刻迅商貿有限公司、蒼穹地理信息科技公司,純住宅只剩下4戶。
在26樓情況更甚,純住宅只剩下兩戶。在6樓604室外,掛著三家公司的牌子,是典型的“合租”。12樓一住戶不堪所擾,在門上貼出了“這是住家,請勿打擾”的告示。記者看到,這裡每一層的樓道幾乎都被商家亂貼的海量廣告淹沒。
隨處可見的廣告牌讓樓道更顯髒亂。
業委會為業主繪藍圖
兩個月前,業委會炒掉了原物業公司,業委會主任張嚴譽辭掉了原來的工作,專心為業主們服務。
張主任接管物業管理後,有居民指責他,說他接管後還不如原來的物業公司,讓他趕快交權。他就一遍遍解釋自己當初的承諾,給居民看一張張他親手繪制的樓房改造藍圖。現在,有部分業主已默許了他的構想。
在張主任拿出的圖紙上,有寬敞潔淨的入戶大廳,有鋼化玻璃旋轉門,電梯卡式管理,電梯按照時段人商分流……。這些圖紙已在全樓告示板上公示,得到了大多數居民及商家的支持。
但改造就需要錢。為此,張主任找到了一家投資公司。但投資公司在拿出了部分資金後,又單方面終止合作,讓業委會陷入困局。現在,張主任開始重新選擇物業公司。每個來談的都要過目圖紙,只有答應能幫助實現這個藍圖的纔能入選。
“住改商”:將住房改成商用房,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宅基地上直接將住房改成商業用房;二是連宅基證都沒有,直接建造商業用房。
名詞解釋
“反改”“挺改”各有想法
雖然“住改商”給居民生活帶來了諸多煩惱,但居民們也一直在獲取日益增長的商業便利及房產不斷昇值的既得利益。身為業委會主任的張嚴譽也出租了自己的住房給商家開公司。張主任說,和興商廈是個絕版地帶。“平心而論,在這麼一個繁華地段,想禁止這裡‘住改商’是不可能的。”
盡管在同一個高層裡生活,60戶居民中還是存在兩派:“反改派”的論據是:造成安全隱患、搶電梯、乾擾居民生活。“挺改派”也言之鑿鑿:產業繁榮更方便居民生活、房產增值快。
居民貼在門上的“免擾牌”。
分區管理纔能互不乾擾
市工商局消保處王緒坤處長說,所有到工商部門登記的公司,全部是能提供證明的。而這種證明有些公司可以代辦,但四鄰簽字的真假工商部門沒有手段辨認。在“住改商”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房產管理部門牽頭,聯合工商部門、物業管理部門復合治理是一種有效途徑。
黑龍江大學客座教授、省人大代表、哈市律師協會副會長李萬春根據《物權法》進行了分析。他說,合法經營正常納稅、不擾民的“住改商”還是能促進商業發展的。我市應盡快細化可行法規,有制裁也有服務地進行復合治理。
哈工大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焦揚說,在國有土地招拍掛時,就已經決定了地上建築的屬性。近兩年,在我市已經出現了一種適合於“住改商”的住宅公寓。以群力“遠大公寓”為例,房間中間的間隔牆都是可推開的,而且“住”和“商”分區管理,互不乾擾。專家認為,這可看做“住改商”未來的發展模式。
“住改商”是筆“糊涂賬”
在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工作人員給記者拿出了《哈爾濱市物業管理條例》,條例中有一條:業主、物業使用人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後,由物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公安消防等部門依法辦理批准手續。
在市工商局,記者看到了《關於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有關問題通知》,其中有規定:經營者應當提交所在地居民委員會或業主委員會出具的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證明文件。
在和興商廈,隨便問哪一位居民,他們都會說對身邊開公司的事不知情。楊英說,她家相鄰的公司從來沒找過她家簽字。20層一家教育機構的經理則表示,知道四鄰簽字的事。當記者想看簽字證明時,這位經理卻稱材料是代辦公司辦的。
和興商廈所在的七政街道辦事處陽光社區主任張茹說,她已經記不清何時給和興商廈“住改商”蓋章、蓋了多少章。張主任稱,社區也不想蓋章,但社區是看到物業先蓋的章纔蓋的。現在和興商廈原來的物業被炒了,這成了一筆無頭賬。
只想“有尊嚴”地居住
1902室的楊英是老知青,當年,為了能在繁華地段買個房子,也為了能和子女住得近一些,她掏光了積蓄來到這裡。
“沒想到,養老夢這麼快就破滅了。我下鄉時磨煉出來的忍耐力,已經讓這套房子給磨沒了。我現在只想有尊嚴地居住。”楊英說。她和老伴兒最不能忍受的是鄰居是一家辦證公司,每天都有人敲她家門要辦證。2305室業主張乃一是某縣原政府辦公室主任。這個“外地人”今年剛退休,想和在哈的子女團聚,就買了和興商廈的一套二手房。記者采訪這一天正是他搬家的第一天,怎麼也等不到電梯,張乃一只能拎著大包小裹爬上23層。記者看到他時他已快虛脫了。“我真後悔買了這裡的房子。”張乃一吐糟。
“住改商”系列問題
“請每天中午吃完午飯後,將飯湯倒入廚房或衛生間下水道,切勿倒入垃圾桶,以免污染公共空間空氣……”此《通知》暴露出的是“住改商”帶來的環境污染。
“請業主積極交付電梯費及物業費,以免電梯停運、保潔癱瘓……”此《通知》暴露出的是部分居民因“住改商”後環境惡劣拒交物業費的問題。
“各辦學單位及安利公司等人數較多的單位,因搶乘電梯已嚴重影響電梯正常使用,故請這些單位盡快撤出和興高層……”此《通知》暴露出“住改商”後部分經營者爭奪公共資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