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2日訊 1041公裡的管線改造,涉及500餘條街路的開挖修復。哈爾濱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源網改造工程,對城區特別是主城區的交通組織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最大限度挖掘交通潛力,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對百姓生活的影響,最大限度爭取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就是這些“最大限度”,在不斷地放大民生。
半幅路施工,將麻煩留給自己
在源網統籌建設指揮部的信息欄上,每天都會張貼一張時間表,這張時間表上的數字隨著施工進度每天刷新。如何確保在短時間內完成施工任務?如何實現管線建設單位與道路修復單位的無縫對接?對於制約整個改造工程的幾個關鍵環節,市建委管線辦都要與各相關部門反復論證,一再壓縮時間。
安寧街是一條只有兩車道的單行街路。為了不影響這片區域的交通,施工單位只佔用了半幅道路。在這樣窄小的范圍內施工,還必須保證工程進度,施工人員遇到了很多麻煩。白天,他們盡量在小范圍內做備料、組裝等工作,即便是用機械施工,也必須用小型機械,到晚上纔會用大型機械。
統籌各街路管線施工單位制定詳細的分段分區施工方案,指揮部要求管線鋪設完成一段,道路修復就跟進一段,在區段管線施工完成的前一天,用於回填的沙土已經運抵現場,在管線完成的時候,立刻啟動道路修復。在管線施工完成的7天時間內,完成道路修復。松蒼街、建國北四道街、顧鄉南二道街……這些先期啟動改造的街路,目前已經完成區段改造,並實現與道路修復部門的無縫對接,開始修復道路。
降塵降噪,最大程度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今年啟動的源網改造都是在中心區,周邊居民密集,既要保證工程進度,又要在施工的同時,保持良好的出行環境,這對工程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統一設計、統一標准的可移動式黃色圍擋,可隨時調整施工范圍,最大限度保證行人和車輛通行;松蒼街供水管線的施工現場,圍擋外側掛出的“現場施工講文明,周圍居民得安寧”標語,讓人備感溫暖;在指定區域,停靠和碼放工程車輛和施工物料;割道、瀝青路面破碎等噪聲較大的工序都安排在白天,夜間實施噪聲較小的工序,確保將噪聲影響減少到最小;定期為擋板和街路洗臉,就連施工的工程車和殘土車都要保持“儀表整潔”……
這些微小的細節,讓過路人都有些意外:“我還以為裡面沒開始施工呢。圍擋和施工外圍都能這麼乾淨,真是難得!”
挨家挨戶通知,闢建臨時露天市場
源網改造,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但是佔道施工也會為周邊商家帶來不便。為最大限度降低對周邊居民和商戶出行的影響,今年的管網施工隔離圍擋都分段設口。
在巡船胡同,除了原有固定的商戶外,還有一些散戶在經營。為了不影響這些散戶的經營活動,在管線改造開工前,市建委與斯大林街道辦協調溝通,貼出500餘份公告,又挨家挨戶通知各商戶提前做好准備。施工時,在沿街商鋪門口周邊劃定安全通道,為沿街商鋪正常經營提供方便,同時還在臨近的地文街開設了臨時市場,方便散戶的日常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