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7日訊 從“中心社區”到“智能社區”,居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社區服務;從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到在社區醫院就能請北京專家遠程視頻會診;居民文化生活從冬季鑽超市、夏季聚橋下,到109個社區、42個村屯文化活動場所建設覆蓋率100%……

通江街道辦事處上紅社區智能網站界面。
道裡區92萬居民社區生活的“華麗轉身”見證著道裡區社區建設幸福指數的節節攀昇。
“中心社區”智能昇級
從2010年起,道裡區在全國率先啟動了“中心社區”建設項目,在每個街道建設一處使用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社區,周邊社區可共享中心社區資源。今年,道裡區在實現了21個千米“中心社區”全覆蓋的基礎上,又提出建設“智能社區”,投入1200萬元,在撫順、兆麟、通江、愛建四個街道辦建設試點智能化社區。居民在家輕點鼠標就可辦社區事。
建成超3000平方米“樣板間”
道裡區是哈市的中心老城區,大部分居民小區社區服務站原有使用面積僅300平方米,已無法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2010年初,道裡區撫順社區室內使用面積3300平方米、室外活動廣場21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改建完成,成為全區乃至全市的“樣版中心社區”。
目前,道裡區已實現21個千米中心社區全覆蓋。中心社區根據居民需求設置了一站式服務大廳、便民繳費平臺、綠色網吧、百姓創作室、居家養老服務站、票友室等,服務功能增至百餘項,豐富了社區居民生活。
社區醫院醫生在為居民講解藥價。
15分鍾內享社區快捷服務
道裡區建成了“15分鍾社區生活服務圈”,讓居民在15分鍾之內就可以享受到各種優質、快捷的服務。已逐步實現生活服務不出社區、文化教育不出社區、醫療保健不出社區、老年活動不出社區、強身健體不出社區的“五不出社區”目標。
針對老人需求,道裡區研究推出“一鍵通”緊急救助系統,老人只要按下急救鍵,就可在最短時間內得到親人、社區和醫療機構的及時救助。
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通過社區電子政務、電話受理、值班書記、預約服務和社區走訪的五種服務手段,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務。
醫療“雲覆蓋”居民享實惠
掛號、排隊、化驗、交款、取藥,患上一次小感冒,患者不僅要排長隊,還要支付高昂的藥費和化驗費。為了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惠民,道裡區投資3.5億元,建設全區“雲醫療”管理中心。目前,全區數字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已從起步期進入了躍昇期,就醫患者不僅可以避免重復檢查,還能減少就診環節和費用。
就診只需刷下身份證
“二代身份證就是一張就診一卡通,刷一下身份證,電腦屏幕上就會立即出現患者在社區的健康檔案及電子病歷。根據患者對病情的描述,工作人員會及時將患者病歷轉到相應醫生的電腦中。”共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楊士波介紹,所謂“雲醫療”就是將居民的計劃免疫、健康指導、慢性病、健康隨訪、診療、醫院的病歷信息和輔助檢查、醫療保險信息資料等全存儲到“雲醫療”系統,使社區健康檔案保持同步更新,變為“活檔”。
目前,該社區6.3萬居民已有98%擁有了電子健康檔案,記錄著患者的健康和就診信息。
社區裡掛上北京專家號
“雲醫療”較之傳統醫療還有兩項優越功能:雙向轉診、遠程會診。居民只需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具的轉診單,就可以在對口醫院享受醫療服務“綠色通道”,免去了排隊、掛號等環節。另外,現在道裡區還有兩家社區醫院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22家北京大醫院建立協作關系,每周為道裡區居民預留5位專家門診號20個。
目前,道裡區已有安和安靜社區、共樂社區和建國社區等1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5個鄉鎮衛生院分別與哈醫大二院、市第一醫院、市紅十字中心醫院等9家醫院簽訂對口支援和雙向轉診協議。
公共文化服務網全覆蓋
139處社區文化廣場,4個鄉鎮文化站,10個圖書館、31個農村圖書屋……構成了道裡區全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社區居民日常文化娛樂生活可去的地方多了。愛看書的,可以去社區圖書館,愛跳舞的,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舞臺。
休閑娛樂去處多了
在道裡區兆麟社區5800平方米的社區活動室內,小區合唱團的阿姨和大爺們正在排練歌舞。居民李明啟大爺講,以前他們這些退休老人沒地方去,只能拿著小板凳在室外聊天。現在社區活動豐富多彩,感覺每天過得特別有滋味。
近年來,道裡區在公共文化硬件建設上不斷加大投入,累計投資2億多元。開通了全省首家區級數字圖書館;原區體育場改造為公共休閑廣場後,已確定選址按國家一級館標准新建7萬平方米的綜合體育場館。
兆麟街道辦事處兆麟社區居民在學習刺繡。
2萬普通居民變成演員
在道裡區文化宮,57歲的吳大姐正在為演出反復排練歌曲《好日子》。吳大姐是道裡區海富康城小區的普通居民,退休後利用閑暇時間來到文化宮。在吳大姐這些文藝尖子的帶領下,道裡區積極開展“十百千萬”創建活動,目前,常年堅持文化活動的隊伍已達到145支、2萬人以上。
文化產業成經濟增長點
道裡區借助城區沿江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提昇臨江公園生態景觀帶。同時打造自哈西客站北廣場為起點,沿機場路至太平國際機場,全長達26公裡的現代農業休閑旅游文化觀光帶。
“一個具有競爭力和創新力的城區,不僅要搶佔經濟建設的制高點,也要搶佔文化建設制高點。只有這樣,纔能不斷提昇城區競爭軟實力,在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道裡區區委書記郭冀平說。
據統計,僅2011年道裡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就達到30.42億元,比上年增長21.7%,佔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7.34%,拉動其他關聯產業消費達35億元。近三年來,道裡區累計投入17.1億元用於發展文化事業,到2015年,群力新區將吸引近千萬的目標人群,直接收入達10億元,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支橕和“綠色引擎”。
居民購藥成本降低60%
“雲醫療”系統建立了特殊的采購平臺,各基層醫療機構的506種國家基本藥物以購入價直接賣給患者,使藥物價格平均下降了60%左右。“雲醫療”系統還能全程追蹤醫護人員診療活動。以前,得個小感冒,醫生要開一大堆化驗單和處方單,花上好幾百元錢,可實行了“雲醫療”系統後,醫生處方超過70元、檢查費用超過100元,系統都會自動提示。一個月內醫生處方連續超標准,將被約談。
居民辦事不出門不排隊
今年,道裡區啟動智能化社區建設,投入1200萬元,在撫順、兆麟、通江、愛建四個街道辦開展智能化社區建設試點。2015年智能社區將擴展到全區105個社區。
記者在愛建社區看到,其門戶網站上設有百姓百事、互動交流等11個欄目,向轄區居民公開低保、計生、老齡津貼等七大類35項與居民群眾息息相關的政策和辦事流程。居民在家就可提交辦理獨生子女證等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