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1日訊 《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發布,報告評價了近300個城市的競爭力狀況,大慶城市競爭力全國排名六十一。
新聞背景:
城市競爭力是一座城市與其他城市相比較,更有效率地創造財富,為居民提供更多福利的能力。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每年都要組織一次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排名,並對外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這是國內關於城市競爭力方面最具權威性的報告。
5月1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牽頭,攜手國內多位專家共同完成的《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外發布。《報告》對2012年中國293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7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進行實證研究後做出了新一輪的排名。

放眼全國看大慶
當日,記者電話聯系了《報告》的副主編楊傑博士。據介紹,按照當前新的理論框架,競爭力分為當前短期競爭力(綜合經濟競爭力)和未來長期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
具體來看,在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中,香港、深圳、上海名列前三,東北地區大連市比較靠前,位列第17位;沈陽、長春兩市分別排名第18位和第43位;哈爾濱市排在我市前面位列第57位,我市名列第61位。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排名中,東北地區沈陽市排名靠前為第15位,哈爾濱市排名第53位,我市排名第83位。
圍繞城市可持續發展這一核心,《報告》中還提及其他幾個重要競爭力指標的排名。其中在城鄉一體的全域城市、創新驅動的知識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諧城市三大競爭力指標方面,我市在全國較為靠前,分別位列第20、55、59位。在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創業至上的宜商城市、環境友好的生態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和開放多元的文化城市幾大競爭力指標排名中,大慶分別位列第153、129、91、176和181位。
此次排名含金量極高
記者了解到,《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是中科院在城市競爭力方面發布的第11次年度報告。
在確定各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過程中,首次圍繞經濟增長和經濟密度兩大指標,參考並實證研究了各地“地均GDP”和“GDP”年均增量、環境成本、經濟綜合效率指數等很多數據。在評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指數過程中,參照並實際分析了各地
宜居、宜商、和諧、生態、知識、全域、信息和文化等八大方面的眾多客觀指標。
楊傑告訴記者,往屆《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只做了綜合經濟競爭力的排名,而在本屆《報告》中做了兩份排名。因此,這次的排名評定指標體系和往屆相比發生了全新的變化;同時,在本次城市競爭力排名中,首次將范圍由原先市區延伸到了包括縣在內的全市領域,使各城市排名次序更加科學、更加客觀、含金量更高。
正是這兩大關鍵原因,包括大慶在內的許多城市在本次城市競爭力排名中的次序有所下移。同時,這次排名和往屆沒有直接的可比性。
大慶的優勢與短板在哪裡
近幾年來,全市經濟持續穩步健康發展,總體規模不斷擴張,正處於綜合實力提昇幅度最大、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生活受益最多、創業創新成效最好的時期。這些都為大慶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結合《報告》談到大慶的優勢時,楊傑告訴記者,從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看,大慶的“GDP”年均增量指標在全國排名第40位,這說明相對其他城市而言,大慶的GDP增量較大、增速較快。圍繞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看,大慶的全域城市、知識城市、和諧城市三項指標排名在全國較為靠前。這些都是大慶優勢的體現,也分別說明大慶在城鄉同步發展方面邁得較快;知識型產業漸漸成為城市的主導產業,城市可持續的內生發展動力在提高;大慶在政府善治、社會公平、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社會安全等方面做得較為領先,全體市民相互包容,相互關愛,和諧相處,充滿親和力。
提到發展的短板,楊傑表示從相關的分析研究看,大慶在綜合經濟競爭力方面,其中的綜合效率競爭力排名比較靠後,排在第108位。這說明大慶對資源的利用、開發等還不夠,創造財富方面發展較靠後;從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看,大慶在宜居、創業、生態、信息、文化城市五大方面還相對較慢、較薄弱。
楊傑認為,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是一個城市與其他城市相比較,更能確保當前和未來持續有效率地創造財富,為世代居民提供更多福利的能力。大慶在今後的發展中加快補齊“短板”也將會有效提昇未來城市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