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德僑在冰城建造的兩座基督教堂之一
如今借街路改造之機即將再次修繕記者走進東大直街252號原尼埃拉依教堂
生活報6月7日訊 時下,乘著哈市地鐵一號線將要開通的東風,東西大直街的全線改造也提上了日程,鞍山街教堂廣場也列入了修繕和改造的范圍,這座位於東大直街252號的基督教堂也在其中,這座毗鄰施工中地鐵站的教堂,原名叫尼埃拉依教堂。6日,記者來到這裡,發現和哈爾濱大多教堂是拜佔庭式的東正教堂不同,這座教堂建築披著紅色外衣,有著蔥綠色的尖頂,透著一股清新、舒緩的歐風,哥特式的建築風格表明著身上德國路德會教堂的基因。

曾錯過
因熟視而無睹的歐范兒“美人”
尼埃拉依教堂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那尖尖的屋頂和簡潔的輪廓。從掛在老建築門旁的小黑牌上得知,它原為德國路德會教堂,1916年10月建成,設計師弗奧羅布,磚木結構,哥特式建築風格。
教堂門前是一個開放式的小廣場。早晨,路過廣場的行人腳步匆匆,或許是“熟悉無風景”,很多本地人就這樣錯過了身邊的美景。
仔細觀察這棟老建築,線條明朗,呈垂直劃分,哥特式尖拱高窗,牆面、入口及窗額上飾以白色線條,與紅牆綠頂相映,顏色鮮艷、簡潔明快。
記者了解到,哥特式的建築具有鮮明的個性,有著標志性的指向天空的尖頂和高曠的內部空間,而哥特式教堂建築又是該風格建築的精品。

建築正面
親近美
通透的大廳還“掛”著U型眺臺
走進教堂,室外的燥熱頓時被一股清爽取代。在這個冬暖夏涼的老建築內,一扇白色的木質門映入眼簾,門上小窗配有幾何花紋,簡約大氣,又不失美麗。隨著視野的豁然開朗,教堂內的風景頓時鋪展在眼前,近處是一排排木質長椅,遠處是一個尖拱形門飾……一種肅穆與安靜,飄散在空氣裡。有趣的是,在大堂頂部尖拱形輪廓上,還“掛”著一處像老電影院或者歌劇院包廂似的U型眺臺,它們的底部僅有細圓柱支橕,不僅節省了空間,而且保留了大廳的通透感。
據《哈爾濱市志》記載,該教堂建築風格為新哥特式,極少裝飾,因而顯得極為質朴,它以尖拱代替圓拱,並保留斜屋頂,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似乎塔角比實際更高。樓壁為暗紅色,色調莊重,屋頂為綠色,與牆壁形成較大反差。由於屋頂為鐵皮,重量極輕,因此用4對天使翅膀式壁柱,代替了傳統的立柱式拱券。為適應哈爾濱冬季嚴寒的特點,加厚了牆壁,減少了的窗戶。
相關史料還記載,這座教堂是德國僑民在哈爾濱建造的兩所教堂之一,也是當年規模最大的一座德國僑民基督教堂。
建築上的花窗
聽歌聲
老建築至今完好仍在用
與大多數被列為歷史建築的教堂不同,尼埃拉依教堂是一座在用的教堂,教堂外牆上還掛著“宗教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牌子。據史料記載,尼埃拉依教堂由德國僑民倡議,於1914年中東鐵路局撥地並捐助建築材料,利用部分捐款修建的。教堂具有一定規模,可以滿足當年在哈德國僑民及各國新教徒使用。1950年前後,尼埃拉依教堂交給哈市基督教會使用。1979年進行了修復,次年,對外開放,是哈市為數不多的一類保護建築,至今保存完好。
網友長河的家就住在尼埃拉依教堂附近。“每逢周末都有數以千計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遲到的甚至連座位都沒有……中學時,我在家中看書,時常能聽到一曲曲悠揚的歌聲,從教堂傳出來。小時候對這座教堂印象最深的就是聖誕節的各種活動,教堂布置的聖誕樹非常高大,大約有五六米高,在聖誕前夜,人們用花、彩帶、霓虹燈裝飾聖誕樹,並把自己寫好祝願的聖誕賀卡掛在樹上。”長河說。
結良緣
冰城新人愛在這裡說“我願意”
2000年,哈市政府對街路環境進行大規模綜合整治,並對尼埃拉依教堂建築周邊環境進行了改造,拆除了遮擋視線的建築物和圍牆柵欄,使教堂前視野更加開闊;同時修建了教堂廣場,栽種了草坪、樹木,安裝了地燈和組合聚光燈。經過整治改造,周邊環境煥然一新,教堂在廣場、大樹、綠地的襯托下,形成一道美不勝收的獨特景觀。
教堂內一位值班人員告訴記者,這裡還可以舉辦婚禮,周六就有一對兒新人將在這兒結婚,“中國小伙子娶美國姑娘”。
在網友長河告訴記者:“我見過很多次在教堂舉辦的婚禮,場面和電影中見到的西方婚禮完全一樣。聽在外地工作的朋友說准備來哈爾濱的教堂結婚,我直接建議到這裡舉行婚禮。”
置身教堂,電影中婚禮的片段一一浮現,男女主人公的“我願意”在耳邊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