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市49.43%的中學生有心理問題 多為輕度心理障礙
2013-06-16 08:58:06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王劍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6日訊 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歷時3年完成了哈市首份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哈爾濱市中學生存在普遍的心理障礙,總檢出率達49.43%。

  本周三,記者來到市第一專科醫院,聽該院張聰沛院長和課題組講述首份中學生心理健康報告出爐記。

  起因

   中學生排隊

   “看心病”

  近年來,市第一專科醫院平均每天接待12-18歲的中學生30餘人,家長們甚至托關系找專家給孩子做心理諮詢。

  為何要歷時3年做一份哈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市第一專科醫院張聰沛院長說,從2006年開始,到該院來看心理疾病的初、高中生越來越多,醫院平均每天能接待30餘名中學生,到了寒假暑假,來的中學生更多,有時會達到近百人。在與中學生們進行交流和溝通時醫生發現,他們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一現象引起了心理專家們的高度重視。

  張聰沛院長說,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成長尤為重要。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特殊時期,是孩子們的生理、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階段。曾有報道顯示,我國青少年16.79%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高中生為18.79%。這些數據都提示著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懮。

  因此,2009年5月,市第一專科醫院向市政府有關部門申請了該課題,准備做一份詳細的關於哈市青少年心理狀況的調查報告。這份報告從設計問卷,深入學校進行走訪調查,到進行數據的比對和分析,共歷時3年的時間,近期終於完成。

  調查

   不記名問卷

   讓孩子“說心裡話”

  課題組共對哈爾濱市8所初中、高中、職業技校的學生發放問卷2174份,從不同家庭、學校等不同側面進行測試。

  張聰沛院長介紹,為了詳細准確地摸清哈市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該院自行設計了一套全面、科學的調查問卷。問卷以中學生社會生活環境與心理健康狀況、學習成績為調查內容。調查樣本來自哈爾濱市第1中學、第73中學、第59中學、第41中學、第125中學、蕭紅中學、第12職業高中和哈市職業技校共8所學校,這些學校學生的年齡為12-18歲,共向這些學校的中學生們發放問卷2174份,由學生和教師不記名填寫,進而收集數據,研究分析當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

  張聰沛院長說,問卷之所以采取不記名的方式,主要是想讓孩子們能說說“真心話”。心裡是怎麼想的,就怎麼回答,這樣搜集的結果比較真實。如果采用記名的方式,他擔心學生們會在答卷時出現“假象”,把問卷答得比較“陽光”,不能真實反映自己的情況。

  調查中課題組發現,高中男生以強迫、敵對、抑郁、人際敏感、偏執等為主要表現,而女生以強迫、人際敏感、偏執、抑郁、焦慮等為主要表現。也就是說,專家們設計的9項精神、心理問題,在高中生這個群體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同時,在性別方面,高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低於男生。而且,高中生的自感壓力、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與父母交流方式等因素影響著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結果

   四成學生認為

   “父母不了解我”

  你在學校有知心朋友嗎?你會跟父母說心裡話嗎?這些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的情感出現不同程度的危機。

  張聰沛院長介紹,本次調查中,有超過四成的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不了解”。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能否與父母很好地溝通會給他們的心理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溝通良好的學生會在心理上處於“陽光”的狀態,不會出現明顯的心理問題。

  此外,調查顯示,哈爾濱市同時有近四成的青少年認為“父母並未給予自己很多感情支持”。張院長說,由於社會競爭的加劇,少部分家長將自己的壓力轉給孩子,經常向孩子發脾氣,這樣會對青少年的心理發育產生惡劣的影響。家庭情感支持的缺乏,會對青少年早期人格塑造和培養產生不良影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互信任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父母的關愛和理解可減少其不良的心理反應,可以幫助青少年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更好地應對壓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張聰沛院長介紹,青少年的居住方式也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調查顯示,子女與父母共同居住,如果父母的教育存在問題,可能會給子女帶來部分精神壓力,尤其是在強迫癥方面。而留守的青少年獨居,明顯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尤其是與爺爺奶奶或親屬同住的青少年,他們的心理問題明顯高於普通家庭的孩子。張院長說,留守的青少年不能與父母同住,較少得到來自於父母的關愛和指導,許多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和解決,他們的言行舉止得不到良好的規范和約束,雖然可能會較早顯現出獨立的一面,但自由放縱使得其性格中更自我的一面凸現出來,在知識不足和社會閱歷缺乏的條件下,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分析

   “49.43%”

   應引起足夠重視

  雖然輕度心理障礙不能算“病”,但對於正處在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而言,如果不及時進行疏導,將會引起抑郁癥、強迫癥等疾病。

  張聰沛院長說,49.43%的中學生有心理問題,其中多為輕度心理障礙,這不能算病,如果達到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礙,就要算是病了。但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人數接近學生總數的一半,應該引起學校和家長足夠的重視。

  如何能及時疏導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課題組建議,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開設有關心理健康的課程,由專職心理教師執教,不要等有了心理問題的苗頭之後再予以重視;同時,要在了解學生問題的前提下,做到個體乾預,不同的群體施以不同方式的心理乾預,因勢利導幫助遇到心理難題的學生;建立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聯系網,及時就孩子的問題進行溝通,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拓寬道路;消除傳統觀念中一味重視成績的思想束縛,樹立真正以“人”為本的觀念,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的品質。

  張聰沛院長說,家庭中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家長與子女要本著平等、互相尊重的態度建立良好的交流方式和習慣,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關系;家長不要一味灌輸自己的理念和思想,過度乾涉或指責子女的行為。這將會給青少年帶來心理壓力,導致其產生反感甚至逆反的情緒,從而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同時,父母應在思想和行為上對青少年進行幫助和引導,提高家庭方面對青少年的情感支持。家長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了解孩子的問題,做到有問題及時疏導、解決,並且在孩子的角色認同中起到正向引導作用。

  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表中的部分問題

  1.平時你感到壓力嗎?

  2.你有可支配的時間嗎?

  3.你認為家長了解你嗎?

  4.你是否為一些有關“性”的

  想法而苦惱?

  5.你覺得老師對你好嗎?

  6.你在學校有知心朋友嗎?

  7.你與父母的交流方式怎樣?

  8.你的最大壓力來自於什麼?

  9.你曾感到身體的某一部分

  軟弱無力嗎?

  10.你是否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11.你會害怕在公共場合昏倒嗎?

  12.你是否感到自己沒有什麼價值?

  13.你會感到別人想佔你便宜嗎?

  14.你的頭腦中是否有不必要的

  想法或字句盤旋?

  15.你做事必須反復檢查嗎?

  16.你是否在商場或電影院等人多的

  地方感到不自在?

  17.你即使和別人在一起也感到孤獨嗎?

  18.你是否單獨一個人時神經也很緊張?

  19.你是否有想打人或傷害他人的衝動?

  20.你是否感到自己的身體有嚴重問題?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邵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