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4日訊 烏龍泉薯業公司現已擁有永耕、烏龍泉、楊樹文3個注冊商標、兩個發明專利,固定資產3000萬元,每年加工精淀粉、水精粉條、水精寬粉等馬鈴薯十大系列產品3萬噸,產品遠銷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並在國內設有多家連鎖店,部分產品銷往俄羅斯和韓國。
今年,烏龍泉薯業的馬鈴薯種植基地面積發展到8000畝,可解決公司80%的加工原料。6月14日,在海倫市祥富鎮永耕村,作為烏龍泉薯業有限公司當家人的楊樹文望著廠裡運轉的機器,疲憊的臉上綻出了幸福笑容。
建工廠
『我出生在貧困家庭,父母、哥哥有病在身。為了維系家庭生活,15歲初中沒畢業就開始打工賺錢、做小買賣,16歲與村裡鄉親合伙搞馬鈴薯加工,從此便步入馬鈴薯加工行業。』回憶著當年創業的情景,楊樹文臉上帶著淡淡的懮傷。
合伙搞馬鈴薯加工,楊樹文總覺得沒能盡情發揮自己的潛力。隨著時間的推移, 2006年,他終於實現了自主創業的願望,通過各種渠道東挪西借籌集了50萬元資金,憑著多年積累的馬鈴薯種植、加工經驗,在永耕村建起了海倫第一家馬鈴薯加工廠。
搞創新
『由於小作坊生產規模小、效率低、收益少,我便到全國各地考察,最終引進加工馬鈴薯淀粉的高檔設備,將加工流程化,把傳統漏粉的大鍋改成汽鍋,省時省力,一條生產線日處理馬鈴薯300~400噸,日出粉條20噸、淀粉30噸。在保持口感不變的前提下,產量增加一倍。這種先進設備全省只有5家,而綏化市只有這一家。』談起其間的發展歷程,楊樹文侃侃而談。
為提高馬鈴薯的產量,他借鑒外地經驗,同時結合本地實際,建立了1000畝的馬鈴薯種植基地,並綜合本地氣候和土質、抗病抗澇能力以及產量等多方面因素,選用黃麻子等高淀粉品種,同時從山東引進適合大壟種植、打秧、收獲機器各3套,采用大壟雙行覆膜技術,使播種、施肥、噴藥、覆膜一次成型,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由於這項技術需要灌溉,成本偏高,他摸索出馬鈴薯大壟雙行直播技術,進行大面積連片種植。經過幾年的發展,企業規模不斷壯大,產品全部達到綠色有機食品標准,年創產值3000萬元。
富鄉親
『我是一名普通的農民,在十幾年的創業過程中,品嘗到人生的苦辣酸甜,懂得了生活的疾苦、創業的艱辛,因此,我想盡最大努力讓更多鄉親富起來。』楊樹文說。
為了幫助鄉親共同致富,2008年,楊樹文組織成立了永耕馬鈴薯產業協會,由企業出錢,請省馬鈴薯研究協會專家對合作社會員進行技術指導,從選種、施肥到加工、銷售,全程跟蹤指導;除此之外,合作社還與農行簽訂協議,為農戶做擔保,每畝地可貸款500元,並與合作社會員簽訂合同:企業為會員種植馬鈴薯的投入資金承擔1.4萬元的風險,當市場價格偏低時,仍嚴格遵照合同價格收購,市場價格偏高時則適當提高收貨價格,使會員們放心地大面積種植馬鈴薯,不斷推動這一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