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信息化教學實現城鄉間教學資源共享 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2013-07-02 20:11:59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日訊(記者 王蕊)2日,記者從在香坊區香濱小學召開的黑龍江省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現場會上獲悉,香坊區即將完成義務教育標准化學校建設任務,基本實現了教育硬件上的均衡發展。目前,全區已經形成了高速互聯的城域內外網,中小學的學生與計算機平均比達到13:1,全區鄉鎮中心校以上學校全部實現班班通,實現了城鄉間、校際間優質教育資源高度共享,使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

會議現場。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異地同步課堂”拉近城鄉距離 農村學子感受名師課堂

  會議現場的大屏幕內,記者看到,香坊區小學數學學科一次網絡研修活動正在進行著,今天活動的主題是《在概念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課堂教學的內容是小學二年級的數學課《千以內數的認識》。在畫面上,記者可以看到,中山路小學的教師在提問成高子中心校的學生。這樣異地師生互動和教學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一個在城區,一個在鄉村,兩個學校距離35公裡。

  “異地同步課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據香坊區區長孫恆義介紹,記者所看到的異地同步課堂教學活動,是基於高速城域網環境下的錄播教室系統實現的。

學生使用網絡課堂上語文課。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工程為農村學校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學校的班級也使用上了電子白板,極大地提昇了農村學校的硬件水平,甚至一些學校在硬件上已經超過了城鎮學校。如何充分運用這些設備,把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農村去,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全覆蓋,如何更快地讓農村學生享受城區學校優質教育資源,成為了黑龍江省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

  2013年初,哈爾濱市香坊區委區政府投入500萬元,建立了高速互聯的城域網,所有城區學校都實現了光纖接入。同時,為區內的15所學校建立了錄播教室,並開設名師同步課堂,開展網上研修,讓農村孩子享受到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讓農村教師及時高效地參與教學研修活動。為此,香坊區統一制定網上名師授課課程表,本學期,每天有兩節網絡課進行現場直播,任何一位教師在任何地方,只要能上網,就能參與活動。沒有及時看到直播的教師或學生,可以利用課餘時間進行點播。

  “這套系統的建立,還解決了香坊區送教下鄉的難題。過去,送教下鄉每學期每學科只能實現一兩次,而現在,農村學校的師生每天都可以和名師進行交流。通過信息化手段,香坊區的送教下鄉活動達到了常態化,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孫恆義解釋道。


 

學生用網絡教室上英語課。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豐富教學資源、授課環境 學生隨時感受個性化課堂

  上午10點40分,在哈爾濱市香濱小學二樓的微機室課堂內,一堂別開生面的英語課在網絡教室進行著,與其他的教室不同,只見學生們5個人圍坐成一圈,都紛紛看著眼前的電腦上的教學內容,嘴裡嘀咕著,手上或點著鼠標,或劈裡啪啦地打著英文字。

  “剛10分鍾的時間,我現在就知道浴室、臥室、廚房等5個房間的名稱了。”一名叫蘆卓的女學生興奮地指著自己做的練習題給記者看。

  原來,今天是教師周英池在為4年4班的學生上《in the bathroom》,在周老師講完了一些基礎知識後,學生們自己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該做的練習題,或溫習老師剛剛講的內容。

  “過去,在傳統的一堂課上我只能教1個房間的名稱和2個事件,這樣孩子們纔能清楚地記得。而現在,一節課的時間裡,學生們可以記住5個房間的說法,並且通過圖文的配合和選擇、連線和填空等練習題的鞏固,記憶更加深刻。”

  哈爾濱市香檳小學校始建於1960年,是一所五年制城市公辦小學,學校現有學生1300餘人,28個教學班,教師83名。該校從2009年開始組織老師梳理教材知識體系,語文、數學、英語分別按照課例、學科知識類型和話題來梳理。

學生們用pad上科學課。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我們針對不同類型知識設定相對應的學習目標,分析學生要達成這樣的學習目標有什麼困難,從而找出適合的方式、方法,最後對實現條件分析,做到多種支橕條件相融合。”該校校長孫唯說,為此,學校建立了“信息技術支橕下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教學模式,形成了不同學科的若乾教學模式。如數學學科的“基於網絡環境的主題探究教學模式”、語文學科的“基於多維電子課文的情境閱讀教學模式”、英語學科的“基於網絡環境的雙主合作教學模式”等。

  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應用,離不開豐富的教學資源。考慮到這一點,香坊區全區建立了區域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目前,教育資源庫共有教育資源1400G,涵蓋現行中小學不同版本教材。為了把教師從繁瑣的制作課件中解脫出來,香坊區為每個義務教育學校都安裝了專業教學工具軟件,課件制作工具和實驗模擬工具中大量的碎片式的基礎圖片和素材,解決了以往教學資源不能為實際教學服務的問題。

  “特別是一些理化生實驗類課件,幾乎是點點鼠標,個性化需求的課件隨即生成,極大地提昇了教師制作課件的熱情。”孫恆義說,同時,根據學生個性化學習模式的需要,為校園搭建了全覆蓋的無線網絡,添置了筆記本電腦和PAD,為班級和功能教室配備了電子白板。

  孫恆義表示,信息技術突破了教和學的圍牆,擴展了教與學的手段與范圍,使師生擁有了獲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於構建師生積極互動的教育新模式,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同時,教育信息化實現了優質師資、資源在城鄉間、校際間的互通共享,豐富了集團化辦學的內涵,提高了辦學的質量,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均衡發展。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