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農民住院還賺錢?新農合報銷現漏洞應遏制過度醫療
2013-07-17 08:57:3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7月17日訊 一張農村戶口、一張新農合參合證,解決了農民看病的大問題。新農合報銷政策越來越好,讓農民在看病過程中受益良多。數據顯示,我省新農合參合率99%以上,參合農村居民達1500多萬人,新農合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政策,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但隨著農民對新農合的認知度不斷提高,新農合資金在報銷等環節存在的漏洞,被少數農民利用,威脅到新農合的資金安全。

  新農合報銷現漏洞

  在我省某縣一鄉鎮衛生院,記者和住院的一位老大爺閑聊。記者問:“除了新農合報銷的部分,你在這裡住院一天花多少錢?”這位老大爺告訴記者:“報90%,自己一天就花10塊8塊的,有時候還掙錢?”住院不花錢反倒掙錢?記者頗為疑惑。老農告訴記者:“住院的時候多開點藥,要不就多開幾天的點滴,把藥品拿回村衛生所就能變現,可不是掙錢嗎。”

  黑龍江省衛生廳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目前的確存在個別人騙取新農合資金的行為,大致有這樣四種形式:一是農民偽造假病歷。沒有患病,卻偽造假病歷騙取新農合報銷資金。如果負責報銷審核的工作人員不認真核對,或者不仔細辨別,就會造成新農合資金的流失,這其中的監管難點是對造假病志認定有難度。二是鄉鎮衛生院造假。一些鄉鎮衛生院為了創收,主動幫助患者進行造假,比如看病農民只花費了100元,卻造假寫成1000元,這樣患者和鄉鎮衛生院都能從新農合報銷環節獲取“不義之財”。三是不少城鎮居民看到農民新農合報銷比例高,借農民的新農合證進行報銷。四是住院農民在住院期間開過量的藥,進行變現,過度檢查、過量開藥都造成了基層過度醫療,讓新農合資金安全受到危害。

  針對我省新農合資金的監管現狀,該負責人對記者說,我省縣域內對於新農合資金的監管較為規范,但是農民到市級、省級、外省醫院看病報銷監管相對難一些。與兄弟省份相比,我省對新農合資金的監管走在了全國前列,有不少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


   “控費”劃出費用硬杠

  省衛生廳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我省對於新農合的監管早就實行了支付方式改革,即控費——對單病種實施最高限價。今年,我省在兒童先心病、白血病、重大精神病、婦女兩癌等8種重特大疾病基礎上,又將肺癌、食道癌、胃癌等14種重特大疾病納入了新農合補貼范圍,實施治療費用單病種最高限價,報銷標准為定點醫療機構限價總費用的70%。在縣級及縣級以下醫院治療的重特大疾病,按標准予以報銷,患者就醫時只需繳納該醫院承諾的最高醫療費用作為住院押金,各承諾醫院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患者多交,治療過程中費用超過承諾費用時,由醫療機構暫行墊付。單病種最高限價規范重特大疾病定點醫院嚴格按照臨床路徑的要求,在不降低醫療服務質量前提下,減少患者的醫藥總費用。除此之外,衛生部門還按照治療初期、中期和後期的時間段,施行按床日付費,前期費用投入高一些,隨著病情的逐漸減輕費用投入逐漸減少。

  該負責人介紹說,新農合報銷的農民名單都要到當地村進行公示,目前來看,比較好的監管方法是建立電子檔案,這種方式只在一些縣施行,尚未在全省范圍內展開。我省實現了兒童先心病免費治療,治療費用一部分由新農合支付,一部分由社會基金和大醫院承擔。

  應遏制過度醫療

  對於如何規避資金風險,蘭西縣衛生局郝局長告訴記者,控制不正當醫療和過分醫療非常必要。而從基層醫療情況看,目前對新農合資金造成嚴重危害的行為很多,比如,門診轉住院、掛床,如果這些不正常支出擠進,就會造成新農合資金上半年花光,下半年沒錢的狀況,所以采取措施,加強新農合資金管理是基層衛生部門的當務之急。蘭西縣的具體做法是,成立抽查組和監督組,對鄉村醫生資質情況進行摸底,如果醫院沒有中醫,而出現大批中醫制方就要嚴查。還重點查“大方”,重大疾病實行審核制度。除此之外,蘭西縣正在醞釀實行“一卡通”,就是比對農村居民個人指紋等信息,對冒領或者借農民新農合證報銷的行為進行有效監管。

  郝局長反復提到一個詞,即基層過度醫療。他這樣打比方,一農民腳壞了,正常應該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給腳拍個片就行了,可是現在有的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會建議農民做個全身檢查。農民自己承擔10%,是花不了多少錢,但新農合就承擔了過度醫療部分的支出。還有的患者,住院一個星期就出院了,臨走的時候再多開幾天的藥,回到衛生所變現,造成了住院不花錢反倒掙錢的怪現象,而這給新農合資金帶來了很大流失。可見,基層過度醫療對於新農合資金造成了嚴峻挑戰,不容忽視。

  記者了解到,針對新農合資金安全,我省很多市縣都在采取措施進行監管,比如青岡縣對於新農合資金成立鑒定小組,保證新農合資金無風險。青岡縣民政鄉中心衛生院院長孫岩說:“就是要把錢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