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夏氣溫宜人,市民紛紛走出家門享受清涼夏日。
東北網7月22日訊 6月至今,全國氣象訊息欄每日被各大城市的高溫預警刷屏。上周六,上海、武漢、南京等城市再次結伴踏上“高溫之旅”,部分城市最高溫達39℃;與此同時,雨後天晴的冰城只有23℃,不時清風拂面,相當舒適。面對一些愛美的冰城女子偶爾嫌太陽有點“曬臉”,南方網友羡慕地表示:“冰城夏都的人們不要以高姿態賣萌。”今年的“冰城夏都”稱號分外稱職,為啥呢?可從三方面道來。
往年高溫日平均5天今夏一次沒出現
6月至8月為哈市的夏季,是全年高溫多雨的時節,6月也是全年最熱的月份。然而,回想今年已過完的前半個夏天,6月並未留下高溫的印記。是今夏偏冷嗎?據氣象部門統計,從6月到7月上旬,我市平均氣溫基本與歷年持平,這個夏天並不特殊,但為啥感覺是個“爽夏”呢?那是因為沒有出現熱得能讓你記住的“高溫日”。
據氣象部門統計,按近50年平均水平,六、七月出現32℃以上的高溫日平均每年共有5天。然而,今年到目前還一次都未出現,6月只出現過5次氣溫在30℃左右的天氣,當氣溫低於我們皮膚表面的溫度,不會引起不適,自然感覺沒那麼熱了。
晴上沒兩天就來場雨打斷氣溫攀高節奏
其實,在5月末是出現了昇溫勢頭的。冷冬過後,強暖空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熱情,讓我市在5月下旬就出現了34.9℃的高溫歷史同期極值,市民間開始流傳起了“冷冬過後必有酷暑”的傳言,似乎做好了迎酷暑的心理准備。
然而,讓我們沒想到的是,這次短暫的“高溫”轉瞬即逝,再也沒有出現過。6月進入夏季後,暖空氣後勁不足,在冷空氣的騷擾下,市區降水頻繁,6月末一周的降水就超過了整個春季的平均總量,7月上旬我市降水量達111.7毫米,比歷年同期多139%,比去年同期多352%。
降水時,天空有烏雲,導致全省大部地區日照時間偏少2至42小時,日照是夏季昇溫的最大熱源,這一缺失自然影響溫度;降雨後,地面的積水蒸發需要從空氣中吸熱,可讓市民感到分外涼快;連續的“熱天”很容易讓人厭煩從而被記住,當降水變頻,晴上沒兩天就來一陣雨,也攪黃了氣溫想攀高的計劃。
濕地植物吸熱調溫“自成風”送清涼
除氣象原因外,我市的低溫資源也不容小覷,除坐擁“高緯度”這個眾所周知的優勢外,松花江、濕地和市區綠化帶,都是降溫“加濕器”。隨著市區綠化面積不斷增加和濕地保護的顯著成效,植物調節溫度的作用日漸明顯。
今年,市民留意便會發現,即使站在炎炎烈日下,也不時有一陣涼風吹來。其實,這樣的風有時並不是大氣環流帶來的,而是我市“自產”的資源。據東北林業大學植物生態實驗室專家聶紹荃介紹,同樣的日照下,柏油路會將熱力折射回低空,而植物與江水則可將熱力吸收,且通過蒸發還可以吸熱,這就導致依林傍水的城區溫度低於其他地段,也是江邊和植物園周邊比較涼快的原因。這樣的溫差會引起冷熱地區間空氣的流動,在市內形成局地風。近幾年,我市綠化覆蓋面積增加了5%左右,也為市區置放了更多的“加濕器”,讓市內“自成風”的效果越來越明顯。
專家說,雖然我市即將邁入中伏,但隨著日照逐漸減少,晝夜溫差變大,即使午後溫度很高,也不會像盛夏連續高溫那樣難挨了。
相關鏈接
哈市32℃就算“高溫日”
我們人體正常體溫保持在37℃左右,皮膚溫度在32℃左右,氣象學將日最高溫度大於或等於35℃定義為“高溫日”,但是這一門檻對於我市來說很難達到。從1951年至今,我市只有33天的最高溫達到了35℃,平均每年不足一天,因此,我市一般以32℃作為判定“高溫日”的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