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教室外的暑假課程表。

東北網8月4日訊 對於一些學生來說,暑假根本稱不上是假期,因為他們只是換了一個環境,依然要每天背著沈重的書包,奔波於家與課堂之間。
在假期裡,無論是否補習,任何一個學生都會說出很多文化學校的名稱。這些文化學校到底有多火,三伏天裡是否還有孩子堅守在課堂上?2日,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准小學生進補習班
為小學打“提前量”
時間:2日8時30分許
地點:北安街一家教育機構
再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一批稚嫩的面孔將出現在各小學的校園裡,很多家長說,這個暑假,可能是這些准小學生最後的“輕松一夏”了,可是,這些本應盡情玩耍的孩子們,就有人提前坐進了“小學課堂”。
在道裡區北安街上,有一家教育機構就有針對准小學生的學習班。2日8時30分許,記者遇到了匆匆趕來的一對母子。一番交流後記者得知,孩子剛滿6歲,即將上小學。孩子的媽媽說,孩子挺淘氣的,平時也不愛學習,對於即將到來的小學,她心裡很不托底兒。7月初,有家長提出要給孩子提前學習小學課程,她挺好信兒就帶孩子過來了。在老師單獨為孩子測試後,孩子的成績並不理想:不認識的漢字太多,做錯的數學題也不少。怕孩子上學後跟不上,她一咬牙為孩子報名學習。這位家長聽招生的老師說,這裡的授課老師是重點小學的資深教師,孩子全天上課,補習班負責提供午飯,學期6周學費3100元。
記者跟隨這對母子走上二樓,此時只有這一個班級的孩子在上課,記者看到,教室內坐著不到10個孩子,他們都是即將上小學的,在這裡,他們每天學習加減法、學習漢語拼音和漢字。每天放學,老師會給孩子留幾行硬筆作業。
一個半月就要3100元,對於如此昂貴的學費,這位年輕媽媽也很心疼,但她說,孩子底子基礎沒打好,她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寧可自己節省些,也要爭取給孩子打出一點“提前量”,最起碼能鞏固一下學前知識,孩子入學後不會太吃力。
一對一補習
2小時230元
時間:2日11時50分
地點:西大橋附近一家教育機構
很多家長都知道,在西大橋附近聚集著不少教育機構,暑假裡,每天都有背著書包的孩子在那裡出出入入。2日11時50分許,記者來到西大橋附近的一座大廈,此時正值午休時間,不斷有下了課的學生從樓梯間裡走下來。在一家一對一的教育機構,記者看到教室不是桌椅、黑板的格局,其結構布置更像是寫字間,一位老師和一名學生坐在同一個桌子前,進行一對一的輔導。
負責招生的老師說,這裡的授課老師來自我市不同學校,都有帶過畢業班的經驗。以為即將上初二的學生補習數學為例,學生需要先參加測試考試,考試打破了傳統試卷的形式,通過電腦內的題庫隨機進行,根據學生對初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確定是否需要對過去的知識點進行鞏固,以及鞏固的時間。因為是一對一的授課方式,這裡收費比較高,每節2小時,從240元、260元到280元不等,如果提前預存的學費多,達到35節,初二的補習費用可以降到每節230元。
這位老師說,如果孩子對老師的講課不適應,學校可以安排換老師,課程進行三四節以後,家長可以與老師見面,老師把孩子存在的問題反映給家長。但學校不會把老師所在的學校告訴給家長,家長至多只能知道老師的姓氏。在這家一對一的教育機構走了一圈,雖然已近中午,但至少有三名學生正在接受輔導。
樓內孩子上課
樓外家長席地坐
時間:2日9時
地點:嵩山路一家文化學校
2日9時許,位於嵩山路上的一家文化學校。32℃的高溫,操場上依然聚集著數十位家長,他們或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揮動著扇子,或席地而坐交流著對孩子補習的感受。門口的一個黑板上,張貼著各年級的課程表。在這裡,開學上初一的年級叫“新初一”班,以此類推,還有“新初二”班、“新初三”班。剛走進一樓,一間教室裡傳出講課的聲音,順著聲音走過去,記者看到一間教室裡坐著大約20多名學生,老師正帶領他們做習題。
記者以要為“新初二”的學生補課進行諮詢。負責接待的老師說,“新初二”的暑假課程已經結束了,如果要上,只能等到8月末,再帶孩子過來參加考試,學校根據考試成績為孩子分班、分座位。與其他補習機構天花亂墜地介紹方式不太一樣,這位老師不願做過多介紹,記者問一句,她回答一句。在斷斷續續的對話中,記者大概了解到,這裡的任課老師有學校自己的老師,也有外聘的老師,語文每節課41元,數學50元,如果缺課了由老師負責補習,學校不退費。語文科都是大班額,在多媒體教室上課,一個班級有一百七八十個學生。
9時30分許,在牆角下,兩位孩子的姥姥坐在臺階上,不時看看時間,然後繼續嘮嗑。從她們的聊天中記者得知,她們是“新初一”班的孩子家長,這個班有近200個孩子,每天8點上課,10點下課,上課時學生雖然在一間教室,但被劃分了4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1名老師維持秩序。其中一位家長說,當天是孩子們的第二節語文課,第一節課上完後,外孫特別興奮,說老師講得好。
隨著10點下課時間的臨近,趕來接孩子的家長聚集到校園裡,本來坐在角落裡聊天的家長也慢慢地走到樓門口,焦急地等著孩子們,這場景讓記者想到每年的高考考場。10時10分許,下了課的孩子蜂擁而出,家長順勢接過孩子的書包,這其中,還有孩子要趕更晚一些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