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老知青的北大荒情懷:永遠是三江的兒女!
2013-08-06 14:59:44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6日訊 (記者 侯巍)夏季的黑龍江,清涼舒爽。每年這個季節,黑土地都會迎來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幾十年過去,曾經開荒的小伙子、大姑娘已變得白發蒼蒼。為看一眼曾經灑青春、拋熱血的第二故鄉,他們千裡迢迢來到這片多情的土地,只為圓多年來的夢想。

東北網記者與老知青在勤得利農場合影留念。

  “我們永遠是三江的兒女”

  “當踏進三江的土地開始,我們幾個人都流淚了,這裡的變化太大了。35年前,這裡田無一壟,房無一間,現在卻道路整齊,高樓林立,這是一代代北大荒人從土裡拔出來的城市啊。”

  8月4日,在黑龍江農墾建三江勤得利農場,老知青薛榮明眼裡含淚告訴記者。“今天我們三家人一同回訪北大荒,就是來看看老戰友,來看看這片黑土地的。”

  薛榮明腿不太好,好多時候要坐著輪椅。35年前,17歲的他和戰友們一同來到建三江插隊,1979年返城回了上海。35年裡,他和所有知青一樣,無時無刻不想念著北大荒,惦記著北大荒,忘記不了插隊時的激情歲月。

  “當年,我們是住著帳篷開墾北大荒的,那時候沒有田,也沒有房子。建三江那條主要水泥大道,以前是石子路,修這條路的時候,我們分了任務,填路基用的石子都是知青們業餘時間一個一個砸出來的。”說起當年的情景,薛榮明歷歷在目。

  “現在的建三江跟以前已經大不一樣了。街路很乾淨,很整潔;人們也很有禮貌,特別遵守交通規則。”

  “我走了很多地方,這麼好的地方,全國也是少有的。”薛榮明說,當老知青這次來到建三江農墾管理局濃江農場時,徹底震驚了,眼前是一個現代化的農場,有舒適的環境,小區間花紅柳綠,無論從小城鎮化建設,還是從配套設施的完備程度,都足以和一個現代化城市媲美。“農民變成城裡人了,社區管理、黨的建設全國也沒有這樣好的。”

  當得知濃江農場曾是建三江劃出去的四營,兵團二十七兵團的第四營時,薛榮明抑制不住激動。這就是他當年第一個帶著爬犁開進去,插旗子設點的地方。為實現墾荒,當時的團長在一塊塊空地布置營點,每布上一個營點就讓薛榮明插面紅旗,後來農場的建設就是按照這個旗點建設起來的。“真難以想象,現在濃江農場有60萬畝地,而人口纔5000人,全部實現了現代化管理,這在全國絕無僅有的。”薛榮明興奮地說。

  來到原來的老連隊,看到當年住的房子,幾位老知青流淚了。“再次看到這些,我們幾個感觸非常深,我們這次思鄉返鄉之旅,非常值得!畢竟是我們戰斗過的地方,灑熱血的地方。我們敢這麼說,這片土地就是我們從草裡拔出來的,所以不管人在不在三江,我們永遠是三江的兒女!”

  返城後的薛榮明主要從事企業管理工作,後來在一家跨國公司總部擔任兼中國兩家公司的總經理。目前是五家公司的董事和顧問。

  “現在的建三江就是一個北大倉”

  同來圓夢的上海知青徐本亮告訴記者,此次返鄉的三家孩子都出生在黑龍江,“今天能一起回到黑龍江,看看這裡的變化真的很欣慰。”徐本亮說,回到了上海後,北大荒精神始終沒有忘記,在以後的工作中自己身上也無時無刻不體現著這種精神。這35年裡,經常知青們常提到一句話是,“刀在石上磨,人在若中練”。

  想起當年冬天的時候拖大豆,一天下來後,棉膠鞋底都凍在一起,要等冰化後纔能脫下來的情景。徐本亮一臉感慨,現在回想起來,吃苦纔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和經歷。因為有在北大荒吃苦的經歷,後來做很多事都游刃有餘。

  “以前很羡慕美國工人,勞動生產力非常高,是全世界是最高的,據說一個人生產26噸糧食,但是建三江現在生產糧食一個人是29噸。當年兵團建設北大荒有一個願望,建成北大倉,現在的建三江就是一個北大倉。全國農業看龍江,黑龍江看農墾,農墾要看建三江。”返鄉老知青發出了共同的心聲。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