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草根情懷:一座個人知青文化博物館背後的故事
2013-08-09 10:08:28 來源:東北網  作者:左遠紅 平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文化頻道消息  題:草根情懷:一座個人知青文化博物館背後的故事

  共有一個夢:給老知青們一個家

  仲夏哈爾濱,一座個人開辦的博物館,在一個叫新立屯的村子開館了。一聲嘹亮的起床號響徹村莊,接著是開飯的哨聲、下地勞動的鍾聲。這別致的“三聲”仿佛喚醒了遠去的時光,讓在場的300名老知青又回到當年的北大荒,回到激情燃燒的歲月。

  知青文化博物館館長王懷信接受東北網記者采訪 東北網記者平靜攝

  2013年7月25日,是令王懷信終生難忘的日子。他穿行在老戰友們中間,他對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解著藏品的來歷,他為遠方的客人備下一桌桌具有農家特色的佳餚。夜色來臨,近百人的管弦樂隊演奏起《北大荒人之歌》、《愛我中華》、《走近新時代》等熟悉的旋律。當年的女知青穿上艷麗的服裝,跳起舞蹈《社員都是向陽花》,那些不再年輕的面龐此刻演繹著美麗與真誠。

  王懷信告訴記者,開館前20天,他心裡都沒底,不知道這個展館到底能不能開起來。他感嘆到:一切都太有限了,人力、物力、財力。當辛辛苦苦收集來的展品堆積在倉庫裡,不能及時篩選、整理、布展時,他心急如焚。

  政府相關部門要求,無論如何也要按時開館!

  王懷信動員一切力量,朋友,親屬,家人,全力以赴,加入到倒計時的奮戰之中。一切遠非想象的那麼簡單,佔地3000多平米的場地,棚頂的吊設,牆體與地面的裝飾、裝修,展架、展臺、展櫃的擺放,土炕的搭建,管線的布置,燈光的設計,甚至院子裡的農作物栽植也要整體考慮進來。

  王懷信累了,乏了,有時,坐在地上就睡著了。從初春殘雪消融,到夏日炎炎酷暑,他沒有一天停止過工作。來幫忙的老哥們累的爬不起來了,親戚家人也疲憊不堪。然而,他心裡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給自己失落的青春一個圓夢場,給更多當年的老戰友一個精神家園!

  王懷信做到了!他幾乎是創造了一個奇跡。從向相關部門遞交報告,到考察、審批、開館僅用了115天。

  女知青體驗當年的火炕 東北網記者平靜攝

  6000餘件展品,那些知青家書,學習筆記,小說摘抄、老照片、紅袖標、知青穿過的棉襖、帆布旅行袋……這一切都傳達著那個時代的氣息,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王懷信體味著,感受著,分享著,他的心仿佛就得到了莫大的安熨與滿足。


 

  蹉跎少年:欲說還休的故事

  王懷信自認為是一個平凡的男人,是歷史賦予了他不平凡的經歷。如今,當面對諸多困惑與不解時,他就會不厭其煩地講起自己的那段往事。

  那是1974年,在南崗區知青辦的接待室,13歲的王懷信報名要求下鄉。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以為是誰家的小孩兒,就吆喝他說:快回家去,這不是你玩的地方。王懷信急了,他說:我真的是來報名下鄉的,我都17歲了,是125中的學生,你們可以打電話核實。他真誠的樣子居然唬過了辦事人員,他的願望實現了。他趕緊跑回家,把這消息告訴媽媽和姐姐。媽媽抹著眼淚不說話,姐姐一下子將他摟在懷裡。原來,王懷信是替姐姐下鄉的。這年春天,上山下鄉運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負責動員的街道乾部挨家挨戶動員,決不允許留“死角”(就是應該下鄉的還留在城裡)1972年初中畢業的姐姐這次怕是躲不過的。面對街道乾部的動員,她只是一個勁地哭。這時,小弟王懷信挺身而出了。

  王懷信回憶,臨走那天,他們一百多個中學生戴著大紅花,坐在大卡車在城市的主要街道上巡游,夾道歡送的人群向他們揮動著手臂。王懷信看不到姐姐和媽媽,但他知道,她們一定在隊伍當中。車子出城後,直奔大慶方向,一直抵達肇東縣勝利公社利民大隊村部,他纔看清這就是他們奔赴的“廣闊天地。”因為歲數太小,吃過飯,王懷信就與當地孩子玩起來。幾個婦女嘁嘁喳喳地喊著說:“看哪,也不是誰帶著孩子下鄉了!”王懷信急了,跑出去衝她們喊:“誰是小孩兒?我都17了!”村婦開玩笑說:“這小崽子,還挺橫呢!”

  回城後的王懷信在北來順飯館做面案

王懷信第一次乾活是到豆地裡拔大草,個小靈活的他跑在最前面。接下來是搞積肥,把草片鏟掉,然後用鍬堆上大堆漚。那肥堆有十多米高,王懷信怎麼使勁也揚不上去。隊長只好派他去割地頭的草,割下來了卻捆紮不起來,他累得躺在地頭喘粗氣。

  像王懷信這樣的“半拉子”每天只能記7個分,而其他知青和整勞力記10個分。王懷信不承認自己是“半拉子”,他一氣之下跑到縣知青辦去“告狀”,縣裡給他橕了腰,告訴他:凡是下地乾活的知青,都是整勞力,都要記一樣的分。雖然在“待遇”上同其他知青扯平了,但小小的王懷信還發誓在出工上擺脫“半拉子”,他要用自己的行動證明,我不比你們差!


 

  一次隊裡搞水利,分段包乾,王懷信和10幾個人一起分了30米長、3米半高的一段水壩。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和壯勞力一樣掄著大鎬刨凍土,然後挑著沈重的土筐奔跑。七天的活,他們三天半就乾完了。可王懷信卻病了,躺在炕上發高燒,渾身疼得直哼哼,躺了七天纔起床。但那一年,他成為知青中掙工分最多的人。

  在困苦中王懷信長大了。

  拿到學歷證書後留影

  講到這,王懷信苦澀地笑了,他說,美其名曰知識青年的我,哪裡有什麼知識啊,給家裡寫一封完整的信都費勁。

  回城後,他考上了省電大的英語專業,三年拿到了大專文憑。後來,他嘗試從事各種職業,當廚師,乾飯店,做服裝生意,開工廠……而多年苦苦經營的積蓄都讓他用來建立“知青之家”了,每年夏季,都會有一些知青回到“知青之家”住上幾天,他們說,不回來看看,心裡就空落落的。如今,“知青之家”又昇格為“知青文化博物館”,王懷信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著名作家賈宏圖(中)參觀展館 東北網記者 平靜 攝

  期待關注:請給我們一些掌聲與支持

  對王懷信而言,“知青”這兩個字不是一種概念,也不僅僅是一種經歷,而是他生命的底色,離開這個底色,一切都無從談起。

  采訪中,王懷信說起這樣一件事:他從農村回城後,一天晚上到院子裡散步,發現一幫與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正在院子裡撒歡兒地瘋玩,那麼天真快樂,那麼無懮無慮。站在一旁的王懷信一下子被觸動了!他轉身跑回家,蒙上被子大哭起來。一樣的年少,一樣的生長在這座城市,而在同伴們享受著美好的少年時光時,自己卻在農村經歷了那麼多的艱難與波折。發泄完內心的酸楚,他坐起來,搖搖頭,笑了。

  好多年輕人問他:那段歲月既然那麼苦,那麼難,有啥值得留戀的,有什麼值得你們非得去紀念,去追憶,去重現的?王懷信告訴他們:因為一種深深的情懷。這情懷與青春、熱血、激情聯在一起,延伸為一代人的情懷,並且打上了國家命運與時代發展的烙印。

  對於知青文化博物館的未來與發展,王懷信說:我相信,會有更多與我們有著一樣情懷的人們,支持我們,幫助我們把展館辦下去,辦成一個永久的文化展館。給關注知青文化,關注那一段歷史的人們提供生動完備的資料。我期待人們為我鼓掌加油!真的。

  王懷信特別喜歡一檔電視節目,叫《中國夢想秀》。他特別巴望有一天,能攜同老兄弟,老姐妹去那裡“秀一秀”他們的纔藝,講一講他們的故事。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