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群眾路線典型報道】記心系百姓的好書記李鳳山(下)
2013-09-16 15:10:27 來源:東北網  作者:顧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編者按】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引導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基層黨員乾部弘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東北網從9月16日起推出肇東市黎明鎮長富村黨總支書記李鳳山典型報道,用李鳳山的事跡促進廣大黨員乾部牢記宗旨和使命,密切黨群乾群關系,塑造和提昇黨員乾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東北網9月16日訊 (記者 顧碩)  2013年4月17日,肇東市黎明鎮長富村萬人空巷,全村百姓無不動容落淚,這一天,他們的好書記李鳳山與世長辭。臨終前,老維子屯的一段還未來得及修護的路成了李鳳山最後的一個遺憾。

  9月15日,記者走進長富村,切身體會了李鳳山帶給長富村的財富與智慧,老支書周恩說,李書記走了,但他留下了價值6200萬元的村級固定資產和存款580萬元,留下了1.6萬元的村民年人均收入,留下了一個日漸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肇東市黎明鎮長富村黨總支書記李鳳山。(生前照片)

  李鳳山擔任村黨支部書記37年,各項工作都想在前,乾在前,排在前,幾十年如一日以身示范走在前,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李大乾”,他實乾創業,大力發展村級經濟,給長富村留下了厚厚的“家底兒”。

  在計劃經濟時代,李鳳山就大抓糧食生產,他依靠科技種田,使長富村玉米畝產達到了近600斤,遠遠超出了一般地區玉米畝產近400斤的產量,確保完成了國家糧食上交任務,沒吃過一斤國家返銷糧,這正都因為他實乾、會乾。

  李鳳山的家整潔、簡朴。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上世紀80年代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初期,他就積極對上爭取資金支持,帶領全體村民大興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硬是用人拉肩扛等土辦法,改變了全村農業生產嚴重缺水的現狀,從一個生產隊一口機電井逐步發展到全村38口機電井,並使水利設施基本配套完備,為全村的農耕生產和畜牧業養殖打下了堅實的配套設施基礎。

  李鳳山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通過興建村辦企業帶領全村百姓增收致富奔小康,創造了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鄉(鎮)村經濟的“長富模式”。從2004年初開始,長富村對原有集體資源進行整合,成立了肇東市首家農業股份合作公司——肇東市長富米業有限公司,當年投資20多萬元建成加工生產線,在國家工商總局申請注冊了“大乾牌有機小米”商標,李鳳山多次赴省城、跑北京尋找商機,打造了“綠色有機第一米”這一品牌。

  李鳳山家中一口枯井。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現在,長富米業合作社入社農戶299戶,全村規模經營綠色有機谷子種植面積2300畝,同時輻射帶動外村綠色有機谷子種植面積2200畝,年加工銷售有機小米4萬箱,村集體年純收入200萬元,入社農戶戶均增收5000元。

  李鳳山還積極開闢增收渠道,大搞勞務輸出,組織富餘勞動力走出田間,外出打工掙錢。目前,全村在石家莊做技術工人的有120人,有35戶農民在天津建築設備租賃一條街開展經營,有56名農民被俄羅斯聘為農業技術顧問,有25名農民成為專職農副產品經紀人,現在長富村每年依靠勞務輸出就創收近800萬元。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農村基層乾部,李鳳山把黨的事業看得高於一切,在農村發展的每個時期,他都以發展經濟、致富群眾、改善民生為己任,他用實乾、敢乾、會乾的“大乾”精神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不止,奉獻終生。

責任編輯:楊禹